☆☆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大众与学子 同学共修的“大学”

  ——记中科大“中华文化大学堂”

  

北京大学张尊超教授正在讲课

  摄影师胡青枫还是懵懂少年时,中国科技大学这个响亮的名字就深深印入他幼小的心灵。然而高中毕业后却未能如愿继续深造,他做过建筑工,印刷工,炊事员,推销员,企业家,摄影师等。进大学深造,一直是他挥之不去的梦。2011年5月8日,胡青枫代表“中华文化大学堂”首批学员发言,发言题目是:“圆我大学梦,人生新起点”。

  一个全新模式的“大学”

  “中华文化大学堂”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主办、安徽省图书馆等联办,结合大学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致力于中华文化普及的开放性、大众性、公益性课堂。在党的十七大“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思想指引下,“中华文化大学堂”探索 “大学与社会结合、学子与大众互动”的全新中华文化学修模式,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好评。

  古代经典《大学》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明“大学之道”是以“彰显人的光明德性、造就心灵高尚的新人、达到最高善的境界”为要义。“中华文化大学堂”秉承这一宗旨,并结合时代需要和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

  与通常的各种讲座或培训班比较,中科大“中华文化大学堂”有三个鲜明特点:1.细火“慢炖”。针对社会上的浮躁功利风气和“快餐”式文化,中华文化大学堂坚持系统性、持续性、正规性学修,由专家教授主讲,有正式出版的教材,提倡深入浅出、持之以恒的“慢炖”式文化。2.知行合一。把学修重点放在亲身领悟和实践应用上。从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事例开始,修德悟道,进而领悟儒家、道家、禅家、易家等传统文化精髓妙义。3.古今贯通。不仅学修传统文化主要思想,而且密切结合时代特点,以中华文化大师张岱年先生“综合创新”文化观为引领,学修以“创造”为核心的中华新文化。

  “中华文化大学堂”2010年11月21日举行开学典礼,中科大张淑林副校长讲话。而后每月第一个周日下午举行集中讲学活动。开办以来,不仅科大师生,兄弟院校、企业、事业、社区大众也纷纷参加,甚至有来自阜阳、蚌埠等地的人士,内容丰富多彩,中华文化大学堂气氛浓郁,受到中华文化爱好者的青睐,每次数百人的报告大厅座无虚席。新华社、科学时报、海峡两岸教育网、新安晚报、合肥电视台等媒体都做了报道。

  如何从“听众”成长为“学员”

  “周日一大早,今年67岁的合肥市退休工人范洪华就出了门,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的公益讲堂,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他开始了在大学校园里的第一堂课。”这是新华社记者报道中华文化大学堂开篇的一段话。

  范洪华师傅原来是一个汽车修理工,退休后成了一个学习中华文化的积极分子。在中华文化大学堂成立前,他已经旁听科大课程或讲座近三年。一次在家附近他被汽车撞伤,身体刚刚恢复,又冒雨参加学习。他说:“学习中华文化,给我思想上带来变化,维护社会公德,做到自觉觉他的行为方式。举例说吧,我现在住在政务区翠庭园,我们对门邻居,一对年轻的夫妻,每天清晨天一亮,就把装垃圾的塑料袋丢在门口,我看到后很是难受,但想一想邻居的亲和友善、包容,是我们的道德责任,也是我们的行动义务。每天默默地帮他们拿走并丢入楼下的垃圾桶,坚持了一个月以后,突然有一天门口特别清洁,不再有垃圾了,我感到很欣慰。这是悟道的智慧,帮助我解决了这个难题。”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许多开始只是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听众,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修,他们不仅增长了文化知识,而且身体力行,生活悄然发生变化,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大学堂的骨干。以这些骨干为基础,经过评审,在几百名听众中,我们遴选出中华文化大学堂首批58名正式学员。他们大多经历了较长时间中华文化学修,写出了亲身实践体会,在宣传普及中华文化中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学员来自科大校内校外各行各业,有工人、学生、职员、企业家、管理人员、教师和自由职业者,年龄从20多岁到80多岁,知识背景从小学文化到博士研究生。首批学员的产生标志着中华文化大学堂的学修进入了系统性、正规性、可持续性发展的新阶段。

  怎样由“听众”成为“学员”呢?大致要做到四点:一、诚为根基(首先做到诚信);二、实践悟道(结合亲身事例写出学修体会);三、自觉觉他(服务大众,为普及中华文化做力所能及的事);四、兼和日新 (胸怀宽广,不断求新)。中华文化大学堂是公益性的,不收取任何费用,任何一位听众在参加中华文化大学堂学修过程中,都可以对照以上条件,自由提出申请,经评定,即可成为大学堂学员。

  下次活动预告:6月5日(周日)下午3点,在科大主校区(东区)水上报告厅举行中华文化大学堂第六次讲学活动,这次活动将与合肥市文明办合作,主题是“中华文化与道德礼仪”。欢迎各界人士参加大学堂的学修活动,圆中华文化爱好者的“大学”梦。

  最后,我们引用北京大学王东教授在开学典礼上的贺词: 

  中华文化大学堂,立意高远最开放。综合创新传理念,民族精神大弘扬!

  特约撰稿:中国科技大学 刘仲林

  http://mediaxinan.com/xawb/html/2011-05/18/content_102017.htm

  载《新安晚报》2011年5月18日,C1-02版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