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感悟运动休闲之道实例2:滑冰与道

  家住北国,每到冬天,雪花飘飘,漫天飞舞。而雪后的世界就是我们青少年的游乐天章,伙伴们在一起拉爬犁(雪橇)、打雪仗、抽陀螺、堆雪人……那时的欢声笑语依稀还存在我的记忆之中,其中最难忘的事莫过于学滑冰了吧。

  当时离家不远处有个体育场,冬天体校和各个中小学的速滑队就会在体育场中间浇上冰,组织训练。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带我到那里。看着他们在冰道上排成队,一圈圈地滑行,我不知有多羡慕。于是在父亲的帮助下,我开始学滑冰了。刚刚穿上冰鞋后,由于速滑冰鞋只有一条极窄的刀面与冰面接触,所以冰鞋总是向一侧倾斜,歪在冰面上。平衡是如此地难以掌握,以至于我站都站不稳。父亲在一旁告诉我不要急,叫我半蹲下身子,试着蹬冰。我跌跌撞撞地冲了好久,不知摔了几个跟头,踝关节也十分酸痛。然而冰鞋依旧难以站直。父亲说,多练习,别怕摔,把脚脖子练硬了就好了。往后的日子里,我就常常自己来,一边模仿人家的姿势,一边自己慢慢体会。渐渐地,我找到了一些感觉,体验到不同情况下施加在冰鞋上的力度变化。

  后来,我参加了学校的速滑队。在那里,教练给我们讲解速滑中的各个技术要点,比如说侧向蹬冰的角度和力度、收刀的姿势、弯道如何蹬冰、怎样“刹车”等,并进行系统的训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两年之后,我已经可以很熟练地滑冰,并代表学校参加县里的速滑比赛。那时的我已经不是当初站都站不稳的小孩了,我可以在直道滑行中自然地悠起来,可以在弯道中迅速地蹬冰,可以单脚滑行上百米,可以倒滑……我终于可以在冰上随心所欲地滑行了。我们在冰上训练,就好像天上的燕子那样排成一队,呼吸着清凉新鲜的空气,倾听冰刀滑过冰而的声音,感受寒冷的北风吹过红红的面颊,看雪花慢慢飘舞;我们在冰上玩游戏,互相追逐,打雪球,虽然天气寒冷,但心中暖意融融;我们是冰上的精灵,我们享受滑冰带来的美与和谐。

  现在回想起来,我学滑冰这件事就蕴含着很多关于“道”的学问。

  首先,什么是道?“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老子《道德经》洋洋五千言,但始终没有明确说过道到底是什么。他也反对给道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他认为“道,可道,非常道”,一旦对道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道的本来面目就要被歪曲了。道是超越现象的一种东西,一种不可说的心灵体验,其妙处就如禅宗的拈花微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拿滑冰来说,它不只是一个物质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白雪皑皑的大地、清凉新鲜的空气和冰刀在冰面上滑过的刷刷的声音共同营造出一种清逸脱俗、动静结合的意境。在熟练地掌握滑冰技术之后,我在滑冰之时已经不需要去记住那么多技术要点,该怎样滑行已经不需要考虑,很自然地就能做出动作,那时的冰刀就跟长在脚上一样。可以说滑冰时人刀合一,随心而动的境界就是一种得道(滑冰之道)的境界。也可以说,滑冰时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更是一种得道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成万物,又作为大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者充盈天地,悟者自在其中。普遍性的“道”寓于一切特殊事物之中,世界上没有脱离具体事物的“虚悬孤致之道”。茶有茶道,花有花道,书法有书法之道,滑冰也有滑冰之道。

  但道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求道不能单凭耳闻目睹,关键还是要用心去领会和体验。就像如果我只是听父亲和教练告诉我滑冰的要领或仅仅看别人滑冰,我就无从体会滑冰之道。只有我自己穿上冰鞋亲身实践,获得直觉上的感受,才有可能进而升华感悟的境界。

  在我看来,一方面不同的事物蕴含着不同的道——茶道有它的清雅、素俭,足球之道有它的活泼、热情——而且道在不同的时期,会因时间、环境、所悟的人的差别而改变。世间万物变化万千,变化是这个世界永恒的旋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不同的外界条件,不同的初始心情,多多少少会造成后来心境上的细微差别,即所谓境由心生。同样是滑冰,对于不同的人在他们达到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之时,他们的感受必定有所不同。即使是我一个人,不同的时候也会有或平和或清悠或激昂的感受。所谓天人合一,因为天在不断变化,所以人也会变,相应的道也随之而变。其中不变的就是人与自然融合而成的美与和谐。

  道是一个真、善、美的世界,淡泊至纯不加粉饰,而又隐含无限生机。道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永恒的活力;而个体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只有求道修道而后得道,那么个体生命便会超出有限性而获得永生。当人经过修炼,主要是通过超越常规认识,而达到与“道”’沟通甚至能与“道”一体化时,人就能在“得道”中达到永恒。

  既然“道”在世人面前有如此的魅力和吸引力,人对于得“道”这种理想的追求,或者说对于现实的超越要求更加强烈了。那么怎样才能得道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提出了求道的原则:自然。也就是说,遵循本来面目,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传统的修炼方法强调在致虚守静、无思无虑的状态中,与天地之道相契合,通过直觉的方法获得对世界本质的体认,认识心、性、人、天合一的哲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学的目的是增加积极的知识,为道的目的就是提高心灵的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就像学习滑冰,“为学”指的就是学习滑冰的理论、技法,越学越多;而为道则是指人在滑冰中用心去领悟和体验,它是精神世界范畴里的东西,修得越多,心性就越空明,即所谓无为。只要保持心境原本的空明宁静状态,不因外物的诱惑而丧失心灵的宁静,这样就可以回归到它的本根,从而呈现出虚静的状念。举个反例,当我参加县里的滑冰比赛时,一心想要争名次,有太多关于名利的考虑,因而在滑冰比赛中就无法达到人与大自然的融合。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人世中的功利之争是否也含有道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在电视剧《金枝欲孽》中,在激烈的后宫争斗中安茜作为资深宫女心思缜密,头脑灵活,世故老练,往往能化险为夷,行求循规蹈矩,低调而尽责。面对后宫中错综复杂的争名夺利,她依然能够游刃有余。可以说她深明后宫生存之道。回过头来看我那次滑冰比赛,其实只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名利的争夺,遵循这里面的规律,就依然可以达到超脱事外的境界。这已经不是滑冰之道,而是名利之道。正所谓道者充盈天地,道生成万物,又作为大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我们只要把握求道的方法,自然而然,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就可以泰然面对不同的事,感悟体验,获得心灵的超脱。

  (作者:王宝源 中科大热科学和能源科学系 2003级硕士研究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