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感悟众妙之门实例13:“道”之随感

  在过去那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考作为一支无形的指挥棒,学生的一切教学活动均围绕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于中国文化,此前可以说了解甚少。特别是在农村的学校,要想跳出“农门”,唯一的办法只有走过这只“独木桥”。没有专门的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平时也很少关注。有关中国文化的一些知识也仅局限于语文或历史教科书中的一些经典例作。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惜的是老师也是在那样的环境和背景下被培养出来的,也未曾悟“道”,主要的任务只能是受业、解惑而已,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自然也就局限于表层。

  印度的学者指出,东方文化的核心在于达到人的自觉和亲证。其精华不能单凭学习经典的语言文字达到,而是要通过修身明性,超越文字的表层意思,达到心领神契、大彻大悟的境界。只有亲证,自己实践,才能领悟到妙不可言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一个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美不胜言的境界。过去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教学体制方面的原因外,现在想起来,学习时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没有做到亲证应该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对于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我曾早有所悟,但却不知如何系统地学习和训练。这门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刚上课时听到“道,可道,非常道”这一非逻辑推理时,也曾和许多人一样,不禁“大笑之”;后来学到道学思想体系时,“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感觉还真有点这么回事,兴趣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通过辩论和分析一些公案和经典例子,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中国文化精粹的“道”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心头,就在凡人小事之中,时时处处均是悟道的最佳时机。“尽同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己十分”,这首尼姑悟道诗给了我们更为生动的体会——道,不应外求,应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明心性即是悟道。

  过去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外国友人对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字画很感兴趣,很想购得某画家的佳作。几经周折,画家总算同意为他作一副画,让他三天后再来取,这位外国友人听后想了想,回答到:“不想要啦!”。问其原因,他说一幅价格不菲的画,仅用三天时间就能完成,肯定不值得买。在他看来,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物品的价值是由所需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的。事实上,他忽视了一点,画家作画时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我就是画中的山,画中的水,画中的一切……”,这种境界不是能用劳动时间的简单累加来衡量的,或许这也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致身心”与“应世事”的区别。        

  另一个我曾亲历的小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曾碰到一个在德国接受教育的中国小朋友作画,在公园里画“羊在草地上吃草”,按照中国学校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很轻松的事,用不着费很多时间;可他花了很长时间还没有画完,走过去一看,禁不住大笑,“青青的绿草地上,四处散落着羊身体的各部分,这边是羊头,那边是羊腿……”,细问之,孩童答到:“羊总在草地上不停地走,画头时它在草地这边,等画腿时他已经走到那边吃草了;它总是不停地动,很难画,到现在还没有画完呢!”他仅机械地描述了现实的真实面目,身心仍游离于作品之外,还未“入其内”;他没有掌握作画之道,还没能达到那种作画时的忘我境界,“我就是那只画中的羊!”

  象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都曾亲历过高考那段永生难忘的艰难时期,学习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常常使得大家透不过气来。许多同学清晨四点多就起床学习,晚上一直学到深夜,身心疲惫不堪,就像一部机器一样不停地运转。而我的母亲常叮嘱我,要注意休息,注重效率,“不会休息的人一定是不会工作的人”,考试时抛开一切思想负担,专注于考试,考试期间更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结果高考时我基本发挥了平时的水平。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做学问,学知识同样要遵循其规律,顺其自然,不可过分强求,“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中国有句俗话“当家方知柴米油盐贵”。长期住集体宿舍,水电用起来很浪费,生活中花钱也是大手大脚,没有计划,父母常常叮嘱要注意节约,要积攒一些钱以备急用。说归说,可常常难听进去,反而讲他们不会过日子(按现代年轻人的观念);到自己独立生活了,虽知挣钱很辛苦,来之不易,但仍大手大脚,喜欢什么就买什么,结果是这个月工资花不到下个月发工资的时候。看看每月水电煤气等费用,就知道平时太浪费了,知道了应该怎么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别人讲得再多,不如自己的亲身体验,只有“亲证”才真正体会到“持家之道”。“养儿方知父母恩”也透射出同样的哲理,“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作为一名大学的教师,时时刻刻思考着如何把学生教好?除了教给他们自然科学的知识外,也应该教给他们一些中国文化精髓。向他们传授“道”,让他们了解“道”,在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悟“道”,真正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首要任务“传道”放在首位。例如高中数学或C语言程序设计中碰到的一个著名的Fibonacci数列(“1,1,2,3,5,8,13……”),实际上是描述一对兔子按照其繁衍特征发展成一庞大群体的规律,就包含着道家思想体系中的道的演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不过由于当时局限性,在给学生讲解时没有上升到“道”的高度。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况,作为老师,我会向学生揭示更深层次的含义“道”,逐步做到修道(我在刘仲林老师的指导下,我的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行道(结合各自的实践)、得道(我自己和我的学生)。

  (作者:江斌  中科大热科学与能源工程系  2003级博士研究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