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感悟众妙之门实例10:微足以“道”

  生活平静如水,街上每天车水马龙,路人行色匆匆,如穿梭,似指针,迎来清晨,送走黄昏。人们走在相同的路上,在办公室和家之间,在宿舍和教室之间,与时间同行,做着相似的事情,生活平静如日出日落,春去秋来。仿佛只有刹那的顿悟,像从天而降的流星,呼啸着、闪烁着划过一道美丽的曲线,在沉寂的心湖,碰撞出些许涟漪。

  是人们变得成熟而处乱不惊了,还是已经有些迟钝而麻木不仁了?起初认为或许现代人接近自然的机会变少了,故而心灵也变得脆弱了,一点点小事都有可能影响情绪。今天还好好的,明天说不定有什么事使人的心情不愉快了。这就像一块云遮住了照耀心田的阳光,使心灵蒙上阴影。长期以往会使人不堪忍受,使人憔悴心疲,这样的生活是阴暗的、沉重的。人人都不希望这样的过下去,所以很多人学会了逆来顺受,学会了保护自己。但细细体味,似乎又不尽如此,或不止如此。

  平时上网喜欢做做测试题,调查问卷之类的来多想一些东西。前不久,逛到美国梭罗博物馆的网页,上面搞了这么一个测试,题目是:你认为亨利·梭罗的一生很糟糕和失败吗?共有467432人参加了测试,其结果是这样的:92.3%的人点击了“否”;5.6%的人点击了“是”;2.1%的人点击了“不清楚"。 主办者特别说明这一结果非常出乎他们的预料。

  大家都知道,梭罗毕业于哈佛大学,他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去角逐商场或在政坛扬名立功,而是选择了只身前往瓦尔登湖。在那儿他搭起小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原始而简朴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没有女人爱他,没有出版商赏识他,生前诸事不顺,更谈不上成功了。他写作,静思,直到得肺病在康科德死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世界上竟有那么多的人认为他的生活并不糟糕和失败。难道这些点击者的生活还不如当时的梭罗吗?显然不是,因为从点击者选择的国旗来看,他们大多来自于西欧及北美国家,这些地方的人,即使是所谓的“穷人”,也远比当时的梭罗富裕。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认同,甚至是羡慕起梭罗呢?为了搞清楚其中的原因,梭罗博物馆在网上首先访问了一位商人。商人答:我从小就喜欢印象派大师凡高的绘画,我的愿望就是做一位画家,可是为了挣钱,我却成了一位画商,现在我天天都有一种走错路的感觉。梭罗不一样,他喜爱大自然,他就义无返顾地走向了大自然,他应该是幸福的。

  接着他们又访问了一位作家,作家说:我天生喜欢写作,现在我做了作家,我非常满意,梭罗也是这样,我想他的生活不会太糟糕。后来他们又访问了其他一些人,比如银行的经理、饭店的厨师以及牧师、学生和政府的职员。其中的一位是这样给博物馆留言的:别说梭罗的生活,就是凡高的生活,也比我现在的生活值得羡慕,因为他们没有违背上帝的意旨,他们都活在自己该活的领域,都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他们是自己真正的主人。而我却为了过上某种更富裕的生活,在烦躁和不情愿中日复一日地忙碌。

  想想自己的每日忙碌,看看周围朋友的辛劳奔波,我忽然意识到这一切是为什么了,是生活之“道”。只要适合自己,只要有自己喜欢的内容,就是最好的生活,这便是人们冥冥中在遵循一个原则,虽微,但足以以“道”论之。

  “道”是需要用心来思量深深体会的,并非朝夕可成的事情。如今的生活节奏飞快,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人们无暇顾及身边每个生命的成长,压得人们低下了向往的目光,郁闷和颓废正让人们的眼睛布满混浊。很多人都是疲于奔命,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陪伴爱人、亲人,更没有时间思考,这时的“道”便成了某种奢望,“道”中其人、其事更成了高不可及的奢侈品。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应该怎样认同思想的多样性,怎样依“道”而行。“道”的精神是一种普适的感悟和追求,而具体到每个人身上,又有着很强针对性和独立性。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与人是不同的。在一个社会公认的大“道”下,有很多支化、发展出来的具有个性色彩的小“道”,甚至微“道”,这些“道”是生活中更具体、更实际的体会和感动。就像上述那道测试题,便体现了这样一种“道”,生活中的尊重个人权利与人们实际道德水准的问题,多年来我们一致认为好像什么事一旦与“私”搭了边,人的道德水准立即降了一个档次,我们惟独想不到公与私、崇高与世俗并不是那么水火不容,许多时候它们恰恰可以完美融合在一起。正因为我们对公民要求超出了一般人在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高度,即偏离了“道”,其结果,原本高尚的道德成了一些人的集体撒谎,歪曲的大言不惭,与其固守虚伪的崇高,何不坦然面对真诚的世俗,依“道”而行,去做适合自己,有自己喜欢的内容的事情。

  生活在地球上的你我,在生活中学会生活,这是一个领悟的过程,领悟自然,领悟生命,领悟人性,领悟我们邂逅的一切一切,这便是生活之“道”,虽微,但足矣。

  (作者:王天放   中科大化学物理系  2003级硕士研究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