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感悟众妙之门实例9:无所住而生其心

  对于佛家常提起的“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我曾经一直是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来说,应该是物质决定了意识的存在,即先要有物质,由此映射到人的内心世界,形成了若干的内心活动,从而才有了所谓的意识。怎么会是“必须心存无念,然后才会达到意识的最高境界”呢?对于佛家的这句话我悟了好长时间,可仍没有参透其中的真正含义。后来通过生活中经历了两件小事,才让我深刻理解了这句话的道理。

  第一次让我明白“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道理的是在看一部叫做《倚天屠龙记》的电影的时候,记得当时故事的情节发展到“太极祖师张三丰被元朝朝廷派来的走狗幽冥二老打伤,眼看道教就要面临灭顶之灾,无奈之下,张三丰决定向徒孙张无忌临时传授太极功夫的秘诀,让张无忌代替自己打败幽冥二老。可张无忌用刚学会的太极功夫与幽冥二老交手怎么也打不过对方。后来祖师张三丰命令张无忌忘掉刚刚学会的太极秘诀,根据对方的出招而采取随机应变的招数,结果张无忌越打越好,最后终于打败了幽冥二老。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当我们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如果总是按照书本上所说的教条理论做事,而当事物的发展不是完全按照书本上所描述的那样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变化了的局面中乱了阵脚,无从下手,更不用说还会有所创新,应对得游刃有余了。只有当把许多理论知识暗熟在心,然后站在较高的层面上对这些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否定后,这样做事情才有可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才能做到在纷繁复杂的情境中不教条地做事,灵活应对。打个比方:某足球队把有关足球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的非常透彻,上场比赛时完全按照理论上的教条来处理,比赛的结果不言而喻——肯定会输,因为赛场上的局面是千变万化的,不可能完全符合足球教科书上的理论模式,一旦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该球队就会不知所措,结果自然会输。做事情也是一样的道理,理论知识是必须要学的,但做事还应该做到活学活用。理论只是一种方向上的指导,当面临具体的情境时应该首先忘掉那些教条的理论,不生搬硬套,才能在当;、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随机应变,灵活处世,这也就是佛家想要告诉后人的关于“无住而生其心”的道理啊。

  另外一件让我明白“无住而生其心”道理的事情是:研究生毕业前夕,当我信心百倍地拿着毕业论文交给导师审阅的时候,没想到老师从根本上否定了我的论文内容。我当时真的是好困惑,自己辛辛苦苦地忙碌了几个月,查阅资料,搜集素材,好不容易才完成了论文的写作工作,结果怎么会是这样?离论文答辩的最后期限已经越来越近了,我是既着急又迷茫,手头上的资料仅有这些了,从头再来会有希望吗?这个时候我想到了佛家里经常说到的“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对啊,我必须首先要忘掉几个月来已经在头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打破一切条条框框,重新组织文章,不能拘泥于以前所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而必须跳出这种思维定势,构思出新的文章来,只有这样才会让自己写的文章符合要求。于是,我利用余下的时间,日以继夜地重新构思,搜集素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文章结构。终于在论文答辩前完成了另一个版本的文章,而且效果也比前一次写的内容好了许多。通过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了,有些时候我们做事情不能抱残守缺,要勇于放弃,放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种获得。只有放弃了往前的许多已经成型的想法,才会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有所突破,获得更大更多的收获。

  听刘仲林老师的讲课,感觉自己能把生活中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升华到理论的层面上来,特别是对于“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给我的感触最深。

  (作者:孙林杰  中科大管理学院 2003级博士研究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