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读《芭蕉诗》有感——梅丽

  

  (遵义医学院教师)

  张载的芭蕉诗“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枝。”其寓意深刻:修行如剥芭蕉。修行人犹如一株芭蕉,芭蕉心被一层层的叶所包。修行就是把一层层包装去掉,把心找到,把心亮出来,这就叫“觅心”。但是觅心并不是等于得到心了,而是见心,剥尽了芭蕉,把芭心亮了出来,这个结果叫“明心”。若心明了,即心亮了,明心了,则也就见性了。

  如果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做学问者一定要以阅历和理解力审视学过的知识进而生成新的见解,也即是要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功底并能在所研究的领域内有所创新,如果能在学术领域内不断的积累知识和经验,那么进步创新的灵感就会潜移默化的出现。希望做学问者在自己原有知识不断进步的同时,能够带动道德品行不断进步,并不断促进科研创新成果的发展。作者通过诗作,一方面向世人简要而又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芭蕉的生长,另一方面又巧妙地进行自铭和劝导世人要像芭蕉那样不断地“养新德、起新知”,思路精巧,令人赞叹不已。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以此激励自己,增添新知,改进教学,提高育人水平。

  如以“新枝”、“新叶”比拟学术时累时进的创新成果,则“蕉心”“新心”体现做学问的功力和根底,“新德”体现学者常新的道德性情,这些都需要不断地涵养调养,不断地吸取养分,获取“新知”。以上几项结合起来,良性互动,就是学术创新的全过程,而创新的关键又在“养新”二字 。“养新”绝不限于学者的个人修养,重要的是在学术群体内以至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知”,并催发“新知”成长的环境氛围,所谓“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说的正是这层意思。在这个意义上,“养新”与“创新”的关系,也就相当于学术争鸣氛围与新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已经参加工作的同志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实在让人难以恭维。或“事情多,时间少没法学”“不用专门去学习,工作也能应付了”“很想读书,但总坚持不了”,借口多多;或“读书读个皮儿,看报看个题儿”,浮皮潦草……长此以往,随着知识的老化、思想的僵化、本领的退化,知识恐慌、思想恐慌、本领恐慌纷纷袭来,以至于文化素质越来越浅薄。

  要使自己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不被时代所 “透支”,“温故知新”很必要。孔子在《论语》中有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就可凭此成为老师了。细究深探,“温故而知新”似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温习学过的知识生成新的感悟;第二重境界,在学习新的知识基础上温习学过的知识;第三重境界,以阅历和理解力审视学过的知识进而生成新的见解。

  要使自己的理论功底和知识储备不被时代所 “透支”,“学新知新”不可少。科技进步翻天覆地,知识更新频次加快,“苟日新,日日新”的时代大潮,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确立“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工作水平、领导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的全新学习理念,站在“学习不只是个人的问题,也不是一般性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的高度,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当成提升自己能力的助推器。

  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就应克服敷衍了事的“应景”心态,终身学习,学习终身;就应剔除浅泛阅读的“娱乐”心态,潜心深读,真读真懂;就应抛弃实用主义的“势利”心态,学习经典,提升境界。

  学习者智,学习者强,学习者胜。让我们以诗人张载的《咏芭蕉》以自勉,老老实实、辩证客观地温故知新、学新知新:“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心养新德,长随新叶起新知。”

  如以“新枝”、“新叶”比拟在人追求创造过程中,要用以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来取得新的成功,新的创造,则“蕉心”“新心”体现人生经历的磨难也即酸甜苦辣,“新德”体现人在追求创造进步的过程中道德品质的新提升,这些都需要不断地在人生成败得失的经验积累中获取新的感悟和灵感,从而取得新创造,获取“新知”。这也就是人生创造的过程,我们也只有不断的在创造中展新枝、新叶、养新德,才能不断的起新枝新叶,才能不断的创造出新成果。才能不断完善自身的德、能、识。从而实现人生宇宙的完美性态。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