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悟道感悟一二---王青冬


《颜与道值》

中华文化大学刘仲林教授在《道德经》双学修系列讲座中的第一章中提出了与颜值相对的一个新的概念——道值,刘教授这样定义“道值:表示一个人内在道的修养程度。”而为我们所耳熟能详的颜值,更多指一个人容貌的靓丽程度。颜值最大特点是能为我们所亲眼看见的,随着媒体资讯、网络的发达普及。高颜值的面孔常常地充斥在我们身边。他们在今天市场化的大环境下确实出尽了风头、占尽了优势。也难怪许多为提升颜值的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护肤、美容、整形,但这也恰恰体现了道值的空洞。一个人颜值的多少,别人是可以看见的,而道值的多少,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但颜值和道值的提高空间却是不一样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个人的颜值更多的是受之于父母。一个人从生下来那一刻颜值基本就已经定型了。即便敢在自己身脸上上动刀,这样提升的颜值也是有风险的。能否长久的保持则是另一个问题。而且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最终都会老去。颜值会慢慢降低。而道值的提升,却不受岁月的限制。一个人随着年岁的增加,道值也可以相应提升。而道值的提升还会反作用于一个人的颜值。古书也有许多故事记载:许多人因修道而鹤发童颜。内在的修养也可以导致外在气质的改变,再深入一点来看,颜值与道值的对立,其实也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对立,本质实是一体的,佛家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这个道理,只是我们今天许多人都急于提高颜值而忽略通过提高道值进而转化为颜值的这一根本途径。  

刘教授这一道值的提出概念恰恰顺应了当今时代的要求,期待后续的课程中带来更多的精采。


《磨好豆腐》

刘教授在《道德经》第二讲中提到任正非的“磨好豆腐、出绝活、接近美、接近神、见自性、见天理。”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教学工作。我是一名历史老师,每年带学校的毕业班,很多人认为,教历史很简单,就是记记、背背、默默、写写。而我在自身的学习与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感悟到历史知识之外更有一种历史精神的存在。这种历史精神就是不断的反思与创新。刘仲林教授讲道德经中的“虚其心、弱其志”时说:“这里的‘志’更多倾向于僵化的知识”。这是老子提倡要剔除的。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只停留在浅层,那学习只能停在僵化的知识层面。这在历史学习中也得到了验证。多年前的历史书与今天历史书相比,其中许多认识都发生了变化。例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这些人物。高中时,常用刽子手、卖国贼、窃国大盗来评价他们,但这些年对他们的正面评价又开始多了起来。教中国古代史的时候我得了空便会给学生们放央视拍摄的《问道楼观》,我想这未必可以让学生们多么深刻地感悟道,但至少可以对于道有一个粗浅的了解。也许还能在他们心里播下一颗道的种子。古有画龙点睛一说,每个人都可以照着图案画龙。但点睛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个人拿出绝活的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做的是一个点睛的作用。这个点睛是让历史鲜活起来,在历史中看见人性,在历史中感悟道。而要做到这些,需要老师的磨功。工作后,听百家讲坛的历史讲座,听网易公开课,了解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浅薄,也更能体会学习的重要性。任正非的这句磨豆腐的话,实则上揭示了生活中最朴实的道理:伟大的事情都是建立在平凡事物的基础之上。韩愈讲师道: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天的教育,似乎更多停留在授业这一块,而忽略了传道和解惑,这当然不能全怪教育制度和教师。毕竟当今人们对于道已经很陌生了。磨好豆腐对于当下的教育来讲,可做与需做的很多,但是更深入地学习是每个从教者必经之路。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