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道生德育

 -----记《道德经》双学修第(十一)讲


1111日下午3时整,道德经双学修第(十一)讲在安徽省图书馆主楼四楼进行。对于巧遇三个数字“11”,主讲人刘仲林教授幽默地将其象征为两条腿走路,指出《道德经》学到精深之处,需要迈开双腿在实践中领悟。

魏晋时期葛洪《守一歌》写到:“少欲约食,一乃留息;白刃临颈,思一得生;知一不难,难在于终;守之不失,可以无穷。”这首定场诗与本场所讲内容密切相关,诗中提倡生活俭朴,指出悟道的难易,及其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价值,可以得生,可以无穷。

          

                                                         图1   刘仲林教授讲学中


对于《道德经》双学修的解读,刘教授以动脉和静脉在人体血液循环里的双脉流动来形象比拟道的双修,“道生之,德育之”的阳刚思想比拟动脉,“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阴柔思想比拟静脉。道生万物的生成论思想体现道的阳刚及有作为的一面,“致虚极,守静笃”则是从相反的一面来阐述阴柔的力量与厚养万物的特性,两者结合达到道的“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着重突出生成当中柔弱、清静的一面,动的脉络在阐述内容背后呈现,以静的脉络包容动的脉络作比喻,这是老子的特点,但不能因这个特点而忽视其“无不为”的创生思想。

       

                                                 图2   老子协学李磊厅长座谈发言


讲解第四十七章时,“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刘教授强调这章的本意是指悟道后的整体领会感受,不能仅作机械的字面解读,道在亲证中,强调实践求真知的重要性。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概括了初学知识的前期阶段以及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后期阶段两种状态,大家熟习的日常骑车、开车中就体现了这两种思想的融合,当开车技艺融会贯通达到车人合一时,完全忘记了学开车时应做什么动作、记住哪些步骤,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即掌握开车之道。

       

                                                           图3   讲学现场


五十章中“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针对一些解读存在的问题,刘教授明确指出:生之徒,是与生为伍的人;死之徒,是与死为伍的人;摄生者,指凝炼出生的精华融入生命里。以负面的“生生之厚”对比易传正面的“生生日新”,援引永生的阿基米德作为本章案例说明,提示精神生命的永生意义。

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作为这次讲解的主题,特别强调:在“贵德”时,不能忽视“尊道”,因为道生在先,德育在后,道推动化生万物。

       

                                                          图4   座谈发言中


本场讲学结束后,举行了《道德经》双学修的首次座谈会。座谈中,来自安徽老子协会的李厅长、中科大的苟淑英博士、徐素平硕士以及部分社会各界的学修者积极发言,分别从双学修的现实意义,双学修的古今之道、体用之道,言传认识与意会认识的关系,双学修引起的诸多思考等方面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刘仲林教授最后总结,希望大家通过《道德经》双学修的学修,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安徽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华文化大学新闻报道组   报道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