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谜中寻道——黄旭霞

有一则谜语,谜面是:说上不上,说下不下,人有它大,天没它大。(打一字)

用猜谜语的拆字法来看:说上不上,说下不下;上字的下面是一,下字的上面是一。

用猜谜语的加减法来看:人有它大,天没它大;人字加一,便是大字,天字减一,也是大字。

因而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一”字。

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个谜面还有另一种解法,可以从谜面的字义上来分析,从而得出这个谜语的谜底是“道”字。

《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老子用来描述“道”的,说明“道”幽而不显,是无法用人的感官去把握的,对这三者无从追究,他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它的上面不显得光明,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无头无绪、延绵不绝不可称名,一切运动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

道,其上不皎,其下不昧,它本身无上下左右等方位,也没有明暗的界别,既不在上,也不在下;那么“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谜底就是道。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是无名的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天下没有谁能使它臣服。候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令它,它会自然均匀。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看起来好象无所作为,实际上却是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够遵循道的准则,万事万物就能自我化育。

能够遵循道的准则的人,与道相通,便有了生命的张力,有了驾驭万物的能力,是一个立于天地间的大人。那么“人有它大”的谜底就是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则遵循它自己的本源,自然而然。

天是以道的法则作为运行的依据,那么“天没它大”的谜底也是道。

用两种方法来分析这个谜面,得到了两个谜底、两个字:一和道,然而更有意思的是:一就是道,道就是一。

说文解字》解释“一”时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意思是说,宇宙最初时候处于太始阶段,道基于统一的状态。由道造就了天地,然后继续演化产生了万物。

《道德经》全篇81章,其中用一来指代道的,如: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委曲便会保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便会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便会获得,贪多便会迷惑。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时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可以姑且看作是一,它本身包含着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这则小小的谜语隐含了至深的大智慧,“说上不上,说下不下,”阐述的是道的本体,“人有它大,天没它大,”阐述的是道的作用,可谓以谜载道,这也正契合了中华道家哲学“大道至简”的精髓思想。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