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记《道德经》双学修第十四场讲学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2018310日下午3时,《道德经》双学修系列讲座第(十四)讲,在安徽省图书馆主楼四楼如期进行。这一讲,主要解读原文第六十二章至第六十六章的内容。

主讲人刘仲林教授选取南北朝时期陶弘景答皇帝问的一首诗作开篇定场诗:“山中何所有,岭上白云多;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表明道的体悟,需要亲身体会感悟,无法言传,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到的人生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人人熟识的道德境界之上有更高的天地境界,但这个境界语言讲不出来,只能通过实践感悟,并在感悟中提升道德境界以到达天地的高度,然后通过对道的大彻大悟,才能领会其中的妙美。刘教授强调:《道德经》的文字并不是“道”本身,而是引导的“导”,真正的“道”需要每个人亲身体验、不断提升,最后达到天地境界的彻悟。

1、安徽省图书馆程老师领诵《道德经》

 

《道德经》的思想内涵既包括“阴柔”的一面,也包括“阳刚”的一面,关于“道”的解读方面在整体上侧重阴柔的一面,而其阳刚的一面时隐时现,具有双学修特色的学修正是要将其阳刚面挖掘出来:一方面解读老子原有的思想,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积极探索。代表中华文化的禅家和道家整体上处于阴柔区,儒家和易家整体上处于阳刚区,从现在时代的角度看,其缺陷在于阳刚力量不足,这个不足正是新文化建设的着力之处,而易家的发明创造思想在当代需要特别的关注、挖掘,这种突出创造思想的文化发展探索也在道德经双学修中积极呈现出来。刘仲林教授《科学变革与文化新生的逻辑关联——新时代文化建设反思》论文31日在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 ,并以“十九大·理论新视野”的名称列入由中央网信领导办公室指导、全国重点理论网站联合推出的“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该文被人民网、求是网、凤凰网、央广网、人民日报海外网、搜狐网、新浪网、网易、中青在线、国际在线、中国日报网等全国重量级网站转载。论文提出了全新的中西会通、文理交融的“创学”新文化理论,受到广泛关注。

2、刘仲林教授讲学中

 

第六十二章,以“道者万物之奥”为引领,从价值观上表明道的价值远胜于贵重的“拱璧”和“驷马”。

第六十三章,以“为”开头,从另一个侧面阐述“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进而阐述以道为大,从小事做起的修道方法,通过“教书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读书的最高境界是读无字书”来理解“为无为”。中华文化讲究道的高度的同时,更强调从最基础的小事做起,刘教授“家有玄酒,人有玄德”的精彩解读形象说明这一章的主旨。

3、讲学现场

 

解读第六十四章时,突出两个要点:一是凡是欲成某事,事理处于萌始阶段,治之于将动未作之时,不仅事易成,用力也少;二是更进一步,最高的为,是顺其自然的“无为之为”。讲解到本章慎终如始的观点时,援引台湾大学的赵幕鹤与合肥的吴天雄两位老先生的奋斗故事,让人肃然起敬。

第六十五章和六十六章凝炼为:不以智巧治国家,玄德深远通大道;江海能为百谷王,圣人处上而善下。分别以武则天时期的酷吏和科学家法拉第的故事为案例来形象说明。

4、讲学现场一角

 

本次讲解的五章中,刘教授以“圣人善下”的主题,阐述“天下贵道”的主旨。讲学最后,刘教授结合这五章出了道小作业:结合生活或工作的实际例子,谈谈你对“为无为”的体会。

 

                           中华文化大学新闻报道组 摄影报道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