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探索新时代农村新文化建设的寻珠之行

2018年5月27日上午,中华文化大学刘仲林教授,应邀参加了由省编办扶贫工作队和安徽善之源公益教育发展中心在舒城县阙店乡转水湾村共同举办的“表彰先进好人,建设幸福村居”大型公益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特邀嘉宾有省委宣传部原副巡视员高敏、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雪岩贸易学院院长郭湘如、企业家赵立海、蜀山区道德模范柏运高、合肥豫声缘豫剧团团长刘振、合肥市农工民主党市委会委员李玲等。

图1、转水湾村志愿者团队、部分道德模范合影

刘教授应邀为此次公益活动做专题报告《建设新时代农村新文化》,报告内容从刘教授回顾亲身经历七十年代知识青年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开始,梳理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提出新时代中华文化未来发展的三个方向及如何建设农村新文化。建设新时代农村新文化,不仅传承传统,更要建设新文化,以符合这个时代的要求。

美丽的转水湾村是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民风淳朴,涌现了好几位典型的道德模范,有的照顾亲人几十年,有的照顾母亲许多年,这种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刘教授向现场嘉宾、领导、村民、公益人士,介绍中国文化的精髓修养不仅要做好事,而且要做心灵的体悟,一个人对人生要有超越的境界。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人生的四种境界说,一是自然境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一个记者曾报导过一位放羊娃的故事一样,对人生没有深入的思考,通过放羊赚钱生娃,下一代再放羊。二是功利境界,核心是为自已着想,生活中多一些思考,但功利境界的缺陷,过于考虑自己,例如个人牟利的地沟油现象危害到社会大众的健康。三是道德境界,在这个境界中的人不仅考虑自己,也考虑他人,不仅有全国的道德模范人物,还有省级、村级的道德模范,他们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四是天地境界,这是更高的境界,指具有天地的情怀。中国文化的最高追求是“天人合一”,具有天地情怀的人是真正的大智慧、大境界之人,属于圣人的境界。圣人不只是孔子、孟子、老子,这样的先哲,其实每个人都有圣人的心,只要我们在生活中把这种境界挖掘出来,都可以达到圣人的高度。中国古代有一个叫王阳明的人,强调圣人的追求。在与一个学生对话时,谈到满街都是圣人,是说一切的人都可以做圣人。现实中达到圣人的境界并不难,在做好事的基础上,继续提升天地的情怀。一个人到世界来很不容易,我们应该让生命为这个世界做点有意义的事,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中国文化是教人做圣人的方法,每个人都应该有做圣人的高度,通过学习与修养达到这个高标准,就可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大彻大悟的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潜质,但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后来的迷失,我们只要发现它并实践它,就可以达到圣人的高度。转水湾村涌现很多的道德模范,具有珍贵的道德精神,已达到贤人的境界,希望我们的村民继续向新的高度领悟,因为天地境界不是高不可达,古人言“百姓日用即道”,平常生活中都有道的存在,希望我们互助共学,一块传播中国文化。

图2、刘教授讲学中

刘教授在报告的最后指出,中华文化不仅有伦理道德的追求,还有“志于道”的更高的要求,在新时代,传统文化迎来了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新要求,从文化、伦理的角度转向世界的视野。这里有三个学问,一是儒家的仁学,就是今天的道德模范,从做人的基础开始,由孝悌到忠恕;二是科学,包括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在农村有经验的农民本身就是大科学的一部分,他们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符合科学规律,因此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三是“道” 的境界,就科学而言,技术做到最好,就是达到了道的极致,一项技术能在全村甚至全国做到第一,就是悟道的人。古代有一个叫庖丁的人善于解牛,得到梁惠王的赞赏,庖丁纠正大王说:我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越技术层面。庖丁在解牛方面做到了极致,就是悟道达人。“达人”不仅指表演,在中国文化中“达”是达道的意思,指超越技术之上的融会贯通。“达”字的正根来自《论语》中孔子所说的“下学上达”,下学是指学知识、学技术,上达指达到道的高度。从事一项专业技术、一项农活,或者在一个专业领域里把这个领域悟透了的达人、能人,达到了全面的融会贯通这就是达到了“道”的境界,我们农村也需要这样的人,需要我们学知识、学经验,然后去体验、实践,无论是厨艺还是绣花,能做到“第一”境界的人都是达人,这属于创造的境界,也是中国文化“内圣外王”的境界。现在的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中模仿的居多,模仿不是创造,创造是在自己的领域做到第一,模仿是第二,只是模仿不超越,缺乏原创的精神。因此未来新文化应该是三学,一是仁学,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长处;第二是科学,包括每一位有经验的人总结的经验和科学知识;第三是创学,把生命具有的创造潜能在有生岁月充分发挥出来,这不仅是对社会也是对个人心灵的提高,在专业领域当中做到极致,达到中国文化未来的新文化的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础就在大众中实践中。   

省委宣传部原副巡视员高敏对于这次公益活动高度肯定,在下午举行的《探讨传统文化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座谈会上指出,文化的创新发展需要提炼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和谐的民风乡情从历史到现在没有离开人心,优秀文化需要用新的方式去传播、去推广,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转水湾村表彰的道德模范,体现了村里民风的淳朴,优秀文化传承的根基,新时代文化的自信。

座谈会上,舒城县宣传部、组织部、阙店乡领导对于新时代农村新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推进文明乡风建设议题分别做了发言,并提出指导性意见。会后转水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杨兴红,做了重要总结,强调弘扬传统文化建设要根植在老百姓生活中。

图3、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合影

古代有一则《楚王索珠》的寓言故事,楚国的共王有一颗非常珍爱的明珠,在游云梦湖的时候丢失了,共王向全国下令:有找到珠子的人,给他有一万户居民的地。后来一个放牛的孩子在湖边发现这颗珠子,献给了共王。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真理不分高低明珠象征获得其真谛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每个人都具有觉悟仁爱、创造的本能,如何发现这个本能,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精髓所在。新时代农村新文化建设寻珠之旅,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的参与下,以转水湾村为代表的推进乡村道德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爱心扶贫工程,正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一脉传承里探寻双创理念的新发展。愿人人皆得明珠。

本次公益活动得到了安徽新华学院七彩向日葵公益社团、安徽广播电台、合肥豫声缘豫剧团、转水湾村志愿者团队的爱心支持。


                                                                                          (中华文化大学  新闻组报道)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