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研究探讨

天赋之谓性,率性之谓教

·罗宾逊

 

 

精彩导读:

未来的教育不应是标准化的,而应该是订制化的。我们需要的教育不是提倡集体思维和去个性化的教育,而是培养真正具有深度和活力的各种人才的教育。未来的教育必须是能实现天赋的。

 

让天赋自由

我们迫切地需要充分开发个人的天赋资源,这对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应该是一个开发所有资源的过程。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的。

我在书里写到的很多人都说,他们在整个受教育过程中都没有真正发现自己的天赋。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中的很多人直到离开学校,直到从教育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的时候,才发现了自己真正的能力。正如我一开始所说的,我不认为是老师造成了这个问题,这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本质问题。事实上,教育的真正挑战就在于赋权给充满激情和创造性的教师,以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动机。

天赋的每一个核心概念和原则都会对教育的主要方面产生影响,21世纪的教育课程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转变。我已经说明了智力的多样性、动态性和独特性,这些也是教育的意义。

就具体做法而言,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需要消除现有的学科等级结构。让某些学科凌驾其他学科之上,只会强化工业时代的过时假设,而且违背了多样性的原则。有太多学生的天赋在读书期间被边缘化甚至忽略了,而艺术、科学、人文、体育、语言和数学对学生的成长都是一样重要的。

第二,我们需要质疑整个学科的概念。几代人以来,我们形成了艺术、科学、人文,以及其他学科相互区分的理念。事实是,它们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艺术中也包含有伟大的技巧和客观性,就像科学的核心也充满了激情和直觉一样。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鸿沟的观念也违反了动态性的原则。

学校的课程系统不应该基于相互割裂的单门学科,而是要基于跨学科的肥沃土壤,比如数学不仅仅是要学会一系列公式,而且要学习复杂的思维模式、实践技能和概念。数学是一门学科,也可以说它是一系列学科,戏剧、艺术和技术等学科也是如此。只有多学科的想法才能让跨学科的课表流动起来,充满活力。

第三,课程应该是个性化的。学习发生在个体的思维和灵魂中,而不是多项选择题的数据库里。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多孩子每天早上醒来就在想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成绩。学习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如果我们感兴趣的是人们的天赋,这一点就更为重要。而当前的教育过程并不考虑个人的学习风格和天赋,也因此破坏了个性化的原则。

就像唐·利普斯奇说的:最主要的就是鼓励孩子追求他们热爱的任何事物。如果我在对魔术感兴趣的时候,能得到很大的鼓励和支持,我也会以现在搞艺术的热情去玩魔术。一个孩子喜欢棒球,可能不是因为他喜欢打球,而是他喜欢研究所有球员的统计数据,从而预测谁会转会到哪个队伍。这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用,但也许那孩子最终能成为一个棒球队经理。如果一个孩子是班上唯一的歌剧迷,他也应该被认可和鼓励。不管孩子们喜欢的是什么,热情才是值得鼓励的主要因素。

天赋对教学也有一定的影响。太多的教育改革运动都把老师排除在外了,而世界上最成功的系统表明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对师资进行了大量投入,原因在于:人的最大成功是有人能赏识他的天赋,理解他的挑战和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导师在许多人生命中意义重大的原因。好老师总是明白,他们的真正使命不是教授学科,而是教育学生。指导和培训是教育这个生命系统中的重要动力。

天赋对评估也是有意义的。教育正在被标准化考试的文化氛围扼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测试并没有提升一些特殊地区的教育标准,反而牺牲了教育中大部分真正重要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确保教育质量的过程与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进行比较,即餐饮。

餐饮业里一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质保模式。第一种是快餐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食物的质量是有保证的,因为都是标准化的。快餐连锁店会指定什么应该出现在菜单上,指定什么样的汉堡或鸡翅应该用什么油来炸,应该提供什么样的面包,薯条应该怎么炸,应该搭配什么饮料,饮料应该有哪些成分。他们还会指定店面应该如何装饰,员工应该穿什么工服。一切都是标准化的。

但快餐通常都是有害健康的,某些形式的快餐甚至导致了全球肥胖和糖尿病患病率的急剧增加。但是,它至少能保证质量,也就是安全。

餐饮质量保证的第二种模式是米其林指南(michelinguide)。在这种模式下,指南为优秀的餐饮确立了具体的标准,但他们没有说餐馆应该如何满足哪些具体的标准,也没有说菜单上应该有什么菜品,员工应该穿什么,或者应该如何装饰餐馆。所有这些的裁量权都在单个餐厅的手上。

指南只有标准,每一个餐厅都会以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达到这种标准。之后也没有一些客观标准来判断,只有一些专业评委去评估,他们知道自己在找什么样的餐厅,也知道一家伟大的餐厅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果是,每一家米其林餐厅都棒极了,每一家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相互比较。

教育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大多数国家都使他们的学校采用了快餐模式,而不是米其林模式未来的教育不应是标准化的,而应该是订制化的。我们需要的教育不是提倡集体思维和去个性化的教育,而是培养真正具有深度和活力的各种人才的教育。未来的教育必须是能实现天赋的。

我之前举的很多例子都点明了我们在21世纪需要的教育方式,其中很多原则的构建都基于那些教育先知们推行了很多年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常被视为是古怪的,甚至是异端邪说。他们之所以成了先知,是因为他们的观点领先于时代,因此我也认为他们是富有远见的。

改变的时机已经到来。如果我们真的要进行教育的变革,就必须了解时机,掌握新的潮流,并以此迎接未来,否则只能被过去压垮,重蹈覆辙。

对于教育系统和接受教育的人来说,这样的赌注生死攸关。

(转自搜狐教育,题目为转载者所加)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