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学而时习之——大学生活学习的人生之道

 

白知添 (澳门科技大学)

道,有很多个不同角度的解释,在我看来,若笼统的划分,则有内外之辨。所谓外道,即是自然界运转的至高法则,如日月轮换,斗转星移。大哉乾元,可容万事万物。要印证外道,则需要向外探求,经过近代科学等学科的反复推敲,进而得出自然的普遍规律。而内道,即是我们修身,向内探索,开发自身潜力和价值的法门。内道之于外道,如芥子之于须弥。须弥可藏芥子,是自然,是常理;而修炼内道,不断求自身的突破意义则在于,内道之修炼,可使芥子能纳须弥。本文所论,就是从内道这一角度出发。

中国哲学众多流派的诸多观点中,极具价值的一个理论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论语第一章,学而)。窃认为,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对这句话做出的解释是最为精当的。学,就是研究、领悟;时,就是经常;习,就是习练、践行。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能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等等。

从古籍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与“习”对于古人而言,是有着不同含义的。年代与论语成书时期较近的古籍中,“习”作动词用时,全部与肢体活动有关,用来表达“演练、演习”等含义。,如“习礼、习战、习射”等等。《广雅》和《说文》中也对“学”,“习”之辩有过提及,前者说“学,识也。”后者说:“学,觉悟也。”可见,古汉字“学”的含义,明显指代通过脑力活动、从书本上获得知识或经验的行为。而从学到习得过程,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进步,一种从思想到行为的归依。

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学而时习之”的例子屡见不鲜:

许多男同学会喜欢打球,并且探讨过人、上篮、出手的动作这就是知,但仅仅“知”肯定还不行,必须动手去打,去训练也就是“行”,否则绝难一展风采、过关斩将; 学英语的过程也是如此,即使经常聆听最最标准的发音,我们知道最标准的发音是什么样子,但如果不常常模仿、训练,也极难说的流利动听。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真义!

在中国哲学史中,不同学派对于道的研究方法,以及对道在实践层面的意义和价值看法大相径庭。

魏晋时期的盛行清谈,且后人对此褒贬不一。什么是清谈呢?大儒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说:所谓清谈,就是将精粹的思想,用最精粹的语言,最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所以是很有讲究的,只能在智力水平相当高的朋友之间进行,被人认为是一种最精妙的智力活动。这么精妙且高智力的活动,却非人人皆可。实际上,清谈是智慧的交流和碰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知、行。只不过,这一种活动虽是极高明,却将对于道的研究,更多地定位在了形而上学,实非人人可知,人人能行。

相比之下,我们往往更为认可郑重、严整的阳明先生。他首倡“知行合一”说,推崇践履之学,所重之处在于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是最为典型的“学而时习之”!在众多中国哲学流派中,因清谈、名家和禅宗的一时之盛,所以大家更多把关注焦点和注意力放在了阳明先生的“行”上。殊不知,天生聪慧的阳明先生从小便力学不已,在“知”这一方面,早是大才,堪称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他在龙场驿为仆人端茶倒水、伺候病人,进而顿悟,才高举“知行合一”大旗。只不过,给人的表面感觉是“脱虚向实”。阳明先生最为可贵之处,在于在将大学问全面结合、融入人生之道,使人人可知、人人能行,实实在在、可触可碰。是典型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大有洒扫应对、砍柴担水皆为妙道之意。这个道,就在他这里和每一个人的人生,结合了起来。

有中国最后一个大儒之称的梁漱溟先生曾对于哲学有一个很妙趣但又极富深意探究,他认为:哲学是个极其奇怪的东西,一方面是尽人应该学之学,一方面却又不是尽人可学之学。这句话看起来是很矛盾的。是耶?非耶?此话怎讲?

人人都该学一点是说:因为哲学研究的问题,都是近在眼前的。人越聪敏,便越容易发现问题。比如我是谁?我生从何来?我往哪里去?再比如,你看见餐桌上的番茄炒蛋和一盘烧鸡并排而放,你会想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将哲学从理论的维度实践化,应用与于际生活中而能够解惑。从这个角度来说,哲学是一门尽人应学之学。

非尽人能学的意思是说:过去、现在、将来,东方和西方,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得出它们的进步。但唯有哲学,古今中外在宏观上看,好像一直是停滞不前的。今天我们研究的问题,和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所研究的哲学问题似乎并没有什么两样,这是因为哲学的进步不在明处,而在暗处。或许前人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们却没法让后人理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只有靠后人的巧妙,从头再来研究。故他不像是自然科学,你纵是愚笨,学问日积月累,纵使不甚高深,到底是能解决一些问题。哲学则不同,若是不通,则问题相引,乱作一团。

哲学不仅仅是学问、知识,更是需要“时习”“体验”“实践”,才能真正有所悟、有所得!所以,老先生格外提倡将哲学融入人生之道,让每个人体悟到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在《朝话》一书中,老先生曾说:一个人的生活,必须要过得充实有力。做人,要做得痛快漂亮。当生命通过实践流露出精彩时,便达到了生命的和谐。这种人生观,简而言之就是:郑重而痛快地生活!

如今时代,每个人都希望过上美好生活,所以必由之路就是要解决人生之道。顾名思义,人生之道就是我们人生的道路。人生之道重在两条,一是路向,即敢问路在何方?二是向前,即认清路在脚下,接下要做的便是迈步向前。前者通过“学”而知,后者通过“习”而得。

愿大家能够“学而时习之,走好人生路。”诸君共勉。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