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五四已百年,谁人又探新


——中科大学子新文化论道

 

2019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元月11日上午,一场“学子新文化论道”报告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发出了华夏大地今年纪念五四百年第一声。报告会最大靓点,是聚焦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两创)问题上,直指中国新文化新哲学如何建构问题。发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来自刘仲林教授主讲的“中西哲学史导论”课程班,通过结合“两创”现实问题,探讨中西会通的新文化新哲学建设理路与方法。这次报告会由中华文化大学堂和大学生中华文化新学会联合举办。

 

1、 “中科大学子新文化论道”报告会现场一角 


报告会由刘仲林教授主持,他首先引用中华文化大师张岱年先生的观点指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转化和思维方式变革,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境界论四大板块中,认识论和价值论是“两创”的突破口,本体论和境界论则是博大精深拓展空间。面向未来的中国新文化哲学建设必须抓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变革的核心问题。各位学子的报告看起来多种多样,但仔细品味,又都涉及新文化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各报告联系起来看,就像连成一串的珍珠,彰显出中华文化“创学”新容。

 

2、李丹阳同学的学术报告 

报告上半场,首先由化学学院夏彤同学作“将科学纳入理学的尝试”报告,提出宋代朱熹的“理”局限在社会伦理方面,而没有扩展到自然万物,他提出“人伦之理”与“万物之理”结合,建设大理学的新哲学观点。人文学院李丹阳同学报告的主题是“心性本觉——中华创学与禅学”。禅学的心性自觉论和顿悟方法论,强调“自性”,去除“妄念”,达到“顿悟”的境界。当前的创造创新活动,过于偏重“成物”,比较忽视“成己”,借鉴禅学修养方法,关注创造者的心性自觉和境界提升,对进一步掌握创造规律和方法,特别是深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石永宁同学则从“形式逻辑与审美逻辑的比较研究”出发,分析了创造过程中的意象思维及其审美逻辑,论述了审美逻辑的类比推理方法和臻美推理方法。对形式逻辑于审美逻辑关系进行了比较,展现了思维方式变革的新视角。张小玉同学的“近五年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在香港的传播现状”运用语义网络分析法将相关文本关键词汇出现频次进行量化分析比较。

3、张俊生教授的学术报告

张俊生教授进行了“中国新哲学对理想人格的探索与实践”学术报告,提出新哲学下的理想人格既具有传统哲学所表述的智、仁、勇,又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创造性、独立性的自由人格。他的报告分三部分:一、传统哲学中的理想人格;二、新哲学中的理想人格探索;三、新哲学关于理想人格的实践。传统儒家人格重视“智、仁、勇”三达德,但存在下列不足:阴柔有余、阳刚不足;重视群体、轻视个体;重视性善,忽视性创。今日建设什么样的新哲学?他引用张岱年先生的话指出:“‘创’是现代精神的标志,较‘仁’更能体现人的本质,由此提出了将‘仁学’等传统思想转化提升为‘创学’的新观点。”从“仁学”到“创学”的转化,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一条重要的新路。在新哲学实践方面,他提出了以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为导向,普及社会大众的思路。

 

4、陈昌霞博士的学术报告 

报告会下半场,张欣宇同学以“科学美与艺术美的关系研究”为题,提出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美和艺术美的融通将更加畅通无阻。这将是文理会通新哲学建设的重要方面。汪琛同学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大成智慧学”的前沿话题,将钱学森先生的大成智慧学进行推演,并探讨了哲学未来要解决的问题。程研同学以“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为例,论析介绍了建设新文化所需要吸收的西方哲学观点。陈昌霞博士的“创学语境下人的精气神”将西方现代具身认识论和道家精气神做了结合,探讨中西融合的“创学”修养的层次和修养实践方法。方芳博士以“怀特海过程—关系哲学”,将怀特海和中国哲学新发展的两创“结合起来,中西结合非常具体,而且提出了经验之流关系的重要性,对怀特海有机的创造论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李林子博士的“转识成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的价值追求”从实践角度探索教和学的方法,就如何“传道、授业、解惑”进行实践性探索。

 

5、刘仲林教授进行总结发言 

11位发言人报告后,刘仲林教授以“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的三大学派”为题,进行了总结发言。他高度肯定了各位报告人富有创意的发言,并简要介绍了当前十分活跃的当代新儒家、新道家、综创家三大学派,认为以张岱年为代表的综创家,坚持“中、西、马”结合的新文化理论探索,是“两创”发展的主流方向。综创学派经历了三代发展,其中以中国科大哲学博士点为理论基地、中华文化大学堂为普及平台,富有青春活力的第三代“创学”人正在以团队方式亮相学界,令人耳目一新。这次报告进行了3个多小时,报告人准备充分,听众专注,气氛热烈,由于时间已过中午,周丽博士、金丽博士等人准备的发言以后再进行报告。

 

6、从仁学到创学的转化示意图

 

 

7、报告会结束后来宾及老师与部分研究生合影


 

中华文化大学新闻报道组

撰稿:张欣宇

摄影:李丹阳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