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重走孔子路》印记•诗文专辑3(下)

作者:胡国成-王家林

第三篇  (下)

3月22日中午,由淮阳入新郑市(古郑国),这里是人文始祖黄帝故里

黄帝故里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出生、创业、建都之地,战国《竹书纪年》和汉代《史记》等史书均有记载。从汉代建轩辕庙开始,历代迭修。明隆庆四年于庙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令许朝柱于庙前立“轩辕故里”碑。上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对黄帝故里多次进行扩建,景区面积已达7万平方米,整体布局突出“中华之根”主题,从北到南依次为轩辕丘拜祖区、庙区、中华姓氏广场区,构成了“天、地、人”三大板块,气势恢宏。

我们游览的是2007年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这里共分五个板块:中华姓氏广场、轩辕庙前区、轩辕庙、拜祖广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

这里最气派的当数黄帝宝鼎,即中华第一宝鼎。中华第一鼎耸立于景区广场中心,宝鼎高6.99米,鼎口直径4.7米,腹深2.8米,耳高1.5米,足高2.8米,重24吨,鼎足为熊足,取意轩辕黄帝系有熊氏;鼎腹饰九龙,首顶艳阳火球,口倾水纹,祈风调雨顺,象征祖国统一安定。造型庄严、凝重、大气,被誉为“天下第一鼎”。

最有特色的则是中华姓氏广场,在姓氏广场周围种植了具有活化石之称的水杉960棵,象征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广场的东边全是以中华姓氏的文字墙,广场中间还一处别致的姓氏寻根树图案,质地为铜铸,只要你有姓,一查就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清晰明了。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渊源,现在的姓氏虽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相信大家都想自己的姓氏能多多少少和历史的一些皇亲贵族或者是英雄人物连在一起,或者是沾上些边,因为那样总会有一种与有荣焉”之感。其实在这里你会找到更伟大的人物,原来他才是你最早的祖先,有空请君前去自行感受。

这里更值得一提的,也是必须提的该是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这就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华夏炎黄子孙)在这里祭拜先祖黄帝的盛大仪式。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突出中华民族寻根拜祖的主题,象征着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万代不绝。2008年国务院确定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从此,拜祖祭典每年在这里举行。

 

来到这里才让我们真正明白了万姓同根,根在人祖的道理。中华民族就像是一棵茂盛的大树,每个炎黄子孙就像是树的枝叶果实。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请不要忘了你的根在哪里!也就是到了这里,我们《重走孔子路,寻找炎黄根》一行才真正感受到此行之真正意义,也就是在此刻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油燃而生,从心底至脸颊全是喜悦。

车行中原大地,穿梭在万倾碧野之中,我们的心情依然在放飞…… 

五律•《初春中原印记》

春雨如汁润,

麦苗似婴吮。

幽绿掩黄土,

郁葱布浓荫。

寻根中原地,

拜谒黄帝陵。

三月分七色,

唯念万垄青。

……3-22晚写于新郑(古郑国)

 

3月23日,按照行程计划,我们又驱车赶往河南信阳市罗山县北的子路镇。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楚国的负函城辖地,(是楚王亲征的前沿阵地,也是孔老夫子最后一次失望的地方。)当年,孔子被楚军解围后安置在这附近,但他老人家还是对君王抱有止乱施仁的幻想,带着弟子从罗山来到这里,目的是想见楚昭王(当时楚昭王正在负函城督战)。但楚昭王听信谗言,表现的非常傲慢,只给好吃好喝,就是不见孔子。孔子只好从这里去卫国,然后返回鲁国,在这里他彻底失望了,在这里他似乎清楚地看到了当时那礼崩乐坏的时代进程,如滚滚长江之势,岂是一届书生能阻挡?又岂是一只提笔之手可力挽?万念俱灰的老人家也就此画上了他周游列国的句号,并彻底停止了游说。

 

当时的负函城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最南端,也是子路问津的出处,所以此地是我们此行重点驿站之一,是必须重走”之地。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看到的是无需问津的地方,所见所闻无处不是现代的气息,也只有在自己的想象里找到点当年子路问津的幻觉而已。但“子路问津”时与二翁的对话实质内涵对现时的意义仍不可小觑。……带着先师的遗憾我们回到了淮阳住地。

 

3月24日,我们满载收获又满载遗憾从河南淮阳返程。

中午时分到达革命老区六安市叶集区的姚李镇,受到了当地师友王和文先生的热情接待。在他的书画阁楼上,我们放松了近半个月旅途劳顿,愉快地欣赏到了部分名家字画与他个人的书画精品。并得到了他赠予的亲笔书法作品与文学作品。

因时间仓促没有在姚李逗留,马不停蹄赶到了叶集区洪集镇会馆村,受到了等候已久的师友许继甫先生的热情接待。洪集镇人杰地灵,享有“文出作家,武出将军”的美誉。会馆村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国中将杨国夫的家乡,也是当代军旅作家,全国作协副主席徐贵祥的家乡,新时代打工诗人柳冬妩、作家穆志强等都是从会馆村走出去的农家子弟。

 

会馆村历史悠久,这里原是千年古邑——娥眉州所在。早在清朝中期,会馆老街曾是水运码头,商贾云集,商贸发达,其码头文化曾是本地区的一大特色,其间,晋商就在此设立“山西会馆”,“会馆村”由此得名。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村域经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新风云涌。文化活动常态,文化阵地稳固。村民崇德尚贤,倡俭敬孝,尊老爱幼,和谐互助。如今的会馆村是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并载入《锦绣江淮好家园》一书。

回想我们“重走孔子路,寻找炎黄根”一行印记,历时14天,行程2800多公里,横跨鲁~豫~皖三省,其中在山东省两进两出。此行虽感慨多多,但笔力不支,脑枢阻塞,只能只言片语,草草收官,只当是抛砖引玉,望后来者再走、再悟,读出、写出更多更美的锦绣华章。

 

 

此时此刻,突然想起张吉义大师的一首歌:

仰止高山,参之九天,

叹锦绣文章万卷。

去者何往,来者追赶,

千古圣贤未眠。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盼只盼四海兄弟众皆欢。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荡荡君子风范。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看几片浮云过眼。

行谈博宇,普润众生,

余周游只为一路呼喊!

 

一路感慨,一路打油,但此时此刻却无油可打,心中微起伤感,不管情感如何,还应给我们的印记写上感言几句:

在此感谢师友们的协力同心,精诚相处;感谢中科大刘仲林教授给予的思路与指导;感谢一路的导游与指引者;感谢所到之处的当地师友的热情接待和相关部门领导的关怀;更要感谢我们的领路人张俊生教授的精心策划与一路教诲!此次《重走》使得我们有感有悟,益受终身!

我们异地深躬,他乡遥谢!都谢谢啦!!

 

这里我以唐玄宗的一首《祭孔子而叹》结束我们的此行印记。

诗曰: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2019年 6月28日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