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学习《中西会通创造学》心得体会(十三)

 

编者按:类比,指选择两个不同的事例对其某些相似性进行考察比较;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方法,《易·系辞上》曰:“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能事毕矣。”中华文化以意象思维见长,类比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本书第十三章化理论为方法,详细阐述了类比技法在创造实践中的应用。)


吴道文  引申触类,自由想象 

很久以前,人们看见鸟,就希望能像鸟一样在空中自由地飞翔。经过无数次失败之后,人们终于发明了飞机。随后,人们又发现,蝙蝠即使在黑暗中飞翔也不会碰壁,这是什么原因呢?带着这个问题,人们又开始了新的研究,终于发明了雷达。这样,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无意识或有意识地不断从自然界得到启示,并将其原理应用于人造的机器设备之中。对我们来说,自然界真独一无二的导师。

上面这段文字,是类比系列技法这一章,介绍仿生学时的引言。正如它的命名所示,人们从生物界得到灵感,通过类比分析,再将其应用于人造的产品中。美国空军宇航局少校斯蒂尔于1960年举行仿生学正式会议,是仿生学的开端。从创造学的角度说,仿生方法可以看作是以“类比”为核心的一类创造技法。

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运用类比技法,其在各领域的运用产生巨大的成果。

日本创造学家高桥浩曾写道:“从构造相似的或形象上相似的东西中求得思想上的启发,我们称这种做法为类比思考,人类从远古起就有意无意地用这种方法完成了许多发明。”被称为木工祖师的鲁班,进山砍树时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手,而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还看到一棵野草上有条大蝗虫,两个大板牙上排列着许多小齿,能很快磨碎叶片。显然,鲁班成功发明锯子,是同“带齿的草叶把人手划破”和“长有齿的蝗虫板牙能咬断青草”类比实现的。我想,假如这位擅长创造发明的古代能工巧匠,能将他当时那么多发明的心理活动过程记录下来,呈现在我们眼前,恐怕恰恰验证了高桥浩所说的“无意地用类比方法完成了许多发明”。

在科学领域,167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将光和声进行类比,由声是物质振动而产生的一种波的学说,类推光也是一种波,从而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把关于电的研究和法国科学家傅立叶关于热的研究加以类比,建立了欧姆定律。科学家彭加勒感慨:“物理学的类比给我们预示了多少真理的存在啊!”

在技术领域,类比法运用更是硕果累累。20世纪40年代,美国数学家维纳等人,通过类比,把人的行为、目的等引入机器,又把通讯工程的信息和自动控制工程的反馈概念引进活的有机体,创立了控制论。狗鼻子以灵敏著称,嗅觉比人灵敏100万倍。现在,人们以不同物质气味对紫外线的选择性吸收为信息,研制成了“电子鼻”,用它进行检测,其灵敏度甚至可以达到狗鼻子的1000倍。

在艺术领域,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比”“兴”和类比有密切联系。文学理论家刘勰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比”是比喻事理,“兴”是引起联想。比喻事理的,要根据相似点来说明事物;引起联想的,要从细微处寄托深义。

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以意象思维见长,类比方法是其最基本思维方法之一,从象形文字到阴阳五行思想,从中医理论到易经八卦,无不闪耀着类比方法的光辉。“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正是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将很少几个基本“象”(如阴阳、五行、八卦)与世界万事万物进行类比,由此“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美国创造学家戈登对创造过程中应用的类比进行大量研究,提出类比的四大类型------人格化的拟人类比、直接类比、象征类比、不尽合理的幻想类比,对创造学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这四种各有特点和侧重,它们在创造活动中相互补充、渗透、转化。其中,幻想类比体现了想象力对现实的超越性,容易被忽略,但是,“没有幻想类比的类比体系,就如同没有翅膀的鸟”。

戈登认为:“从心理上洞察和分析以前伟大发明家的创造过程,可以看出唯有类比和类比推理才是对创造开发最重要的观念。”他组织人员开发研究,并经实践检验,主编《提喻法》专著,提喻法成为创造学最著名的技法之一。其核心是高度自由的类比联想。提喻法以三个假设为基础,其中一个假设提到:发明作为文化现象在艺术中和在科技中是相似的,而且都可以同样的基本心理过程表表征。这一点,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课题提供有益的启发。

由提喻法引申和演变出其他的类比系列技法,如日本创造学家中山正和提出的“中山正和法”,日本创造学家高桥浩对其改进,进而提出“中山—高桥法”,日本创造学家市川龟久弥提出的“等价交换法”,以及本文开头提过的“仿生学法”。

学习本章,产生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类比思维在我国古代文化中,比兴手法大量运用于《诗经》及其他文学作品中,发出夺目的光彩。而当我们聚焦于创造学时,关注创造技法时,类比技法的研究成果大多产生于美国、日本。现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科学、技术、经济等越来越紧迫需要创造需要创新作为引领,源自我国的创造学成果、创造技法自然成为时代急需的珍品了!

20世纪80年代创造学引入中国以来,联想系列、组合系列技法受到普遍重视,而类比系列技法未受到应有关注,可喜的是,思维科学界的张光鉴研究员提出了“相似论”。钱学森认为:“张光鉴同志对形象思维作了些有意义的探索,他归纳了大量的人的创造过程,提出‘相似’的观点。”“‘相似’的观点,或‘相似论’对说明形象思维在科学技术、工程技术中的重要性,很有价值。”

张光鉴认为,研究相似论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人类现在所进行的创造,一方面是以认识自然界相似运动、相似联系中某些原理而去进行的创造;另一方面是在前人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进行某些相似的改进、相似的综合而进行的创造。相似与创造有不解之缘。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真希望对类比思维的关注,类比创造技法的探讨研究能象网络上的热点一样成为人们时刻关注的重心!

  

美国创造学家戈登对创造过程中应用的类比进行了分类,分别是:一 拟人类比、二 直接类比、三 象征类比、四 幻想类比。在这四种类比中,直接类比是基础,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比,在这一基础上,向拟人化方向发展,就是拟人类比,向象征性方向发展,就是象征类比,向理想、幻想方向飞跃,就是幻想类比。这四种类比各有特点和侧重,它们在创造活动中相互补充、渗透、转化,都是创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创造中的类比系列典型技法是提喻法。这一方法的要点是:

1 由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气质的人做成小组,相互启发,集体攻关,一般由5-7人组成。

2 实施提喻法有两个重要的思考出发点:

变陌生为熟悉(异质同化)所谓变陌生为熟悉就是在头脑中把给定的陌生东西与早先已知的东西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把陌生的东西转化成熟悉的东西。例如:计算机领域“病毒”、“黑客”等都是“异质同化”的例子。

变熟悉为陌生(同质异化) 对已有的各种事物,运用新知识或从新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处理,使看得惯的东西成为看不惯,把熟悉的东西变为陌生的东西。例如,把保温瓶缩小,改变口型,成为保温杯,即是同质异化例子。

3在提喻法中,变陌生为熟悉、变熟悉为陌生的操作机制或者说根本手段是类比。戈登认为,没有这些类比机制,企图闸明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可以把这些机制看作是能再生产的精神过程,以及激发保持和继续创造过程进行的方法。这是提喻法的核心内容。

4通过审美快乐反应,对想象力产生的各种类比进行选择判断。在创造中产生的类比或新设想是多种多样的,怎样进行初步的取舍选择呢?戈登指出“提喻法在选择这个观点而不是另一个观点时 ,往往利用寻找有控制的愉快”的技巧、搜索人类快乐反应的经验的技巧。”快乐反应就是远在对一个新设想进行逻辑分析或检验之前,凭借对该设想的一种强烈审美愉快感,作出了“太妙了!事情肯定是对头的”选择判断。

对于在创造中应用提喻法的过程,作者用了两个生动的案例加以说明,一个是改造传统屋顶,另一个是设计自动售货机。通过对整个讨论过程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提喻法实施全过程的九个阶段。

第一阶段:问题的给定;

第二段:变陌生为熟悉;

第三段:问题的理解(分析问题,抓住要点)

第四段:操作机制(发挥各种类比的作用)

第五段:变熟悉为陌生;

第六段:心理状态(关于问题的理解达到卷入、超脱、迟延、思索等心理状态)

第七段:把心理状态与问题结合起来(把最贴切的类比与已理解的问题作比较);

第八段:观点(得到新见解、新观点)

第九段:答案或研究任务(观点付诸实践或变为进一步研究的题目)

由提喻法引申而来的技法很多,本书列举了四种技法,这些技法的核心都是类比的应用。

中山正和法、二 中山——高桥法、三 等价变换法、四 仿生学。

在类比系列技法中,我国学者张光鉴研究员提出的“相似论”就是典型的例证。张光鉴指出: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同和变异,因为只有同才能有所继承,只有变异,事物才能往前发展。所以相似不等于相同,相似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变异矛盾的统一。

相似论有三个相似关系和三个相似定律。

三个关系是:1相似现象与本质的关系;2静态相似和动态相似关系;3宏观相似与微观结构相似的关系。

三条定律是:1相似运动律。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的思维,其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都是在相似的同与变异中进行的。2相似联系律。一切事物都是通过相似性中介而联系的。3相似创造律。一切创造,无论是自然界的创造还是人类的创造,都是基于某种相似性而进行的。

“相似论”的目的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广泛存在的相似运动、相似联系与相似创造规律,因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因此相似创造方法是创造实践中的重要方法。


静:先民在歌声里传递类比的智慧

说到类比,有一种熟悉已久的感觉,在先民的歌声里,比和兴的手法大量应用。比是比喻事理,兴是引起联想。比喻事理,要根据相似点来说明事物;引起联想的,要从细微处寄托深义。在文艺创作中,特别是以《诗经》为例,比喻和移情是类比的重要体现。通过学习第十三章类比技法,恍悟原来先民的歌声里早就传递着类比技法的智慧。日本创造学家高桥浩也说从构造相似的或形象上相似的东西中求得思想上的启发,我们称这种做法为类比思考,人类从远古起就有意无意地用这种方法完成了许多发明。” 中国文化以意象思维见长,类比方法具有显著的民族文化特色,我们熟悉许久的阴阳、五行、八卦思维等,都闪耀着类比的光芒,中国先民的智慧,隐匿在其中。

类比,是选择两个对象或事物(同类或异类)对它们某些相同或相似性进行考察比较。

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推论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方法。

类比系列创造技法是以两个不同事物的类比为主导的创造技法系列。这一系列技法的特点是以大量的联想为基础,以不同事物间的相同或类似点为纽带,充分调动想象、直觉、灵感诸功能,巧妙地借助他事物找出创造的突破口。

在创造中有四大类比,分别是直接类比(汽艇类比汽车、构盾施工法)、象征类比(祖国象征母亲、华表象征图腾)、拟人类比(挖掘机模仿人、机工搬运工)、幻想类比(人如光子运动、科技幻想模拟人类未来)。其中幻想类比是四大类比技法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它体现了想象力对现实的超越,没有幻想的目光是局限的。

这一章重点介绍的典型技法是提喻法。

名称与定义

实施程序

引申技法

提喻法(Synectics)一词最早出自希腊语,意思是将不同的看上去无关的因素联系起来。

1944年以来,以戈登为核心在波士顿郊外剑桥,成立了一个创造理论和方法开发小组,他们称之为synectics小组。戈登认为:“从心理上洞察和分析以前伟大发明家的创造过程,可以看出唯有类比和类比推理才是对创造开发最重要的观念。”

Synectics法的核心是类比,故一般译为“提喻法”,也有的译为“综摄法”、“举隅法”、“集思法”或“群辨法”。

1、确定综摄法小组的成员(一般由5-7人组成,其中一人担任主持人)

2、提出问题

3、分析问题

4、净化问题

5、灵活运用类比

6、方案的确定与改进

1、中山正和法

2、中山-高桥法

3、等价变换法

4、仿生学法

 

中国的创造学者在长期的创造研究中,也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类比技法,尽管我们的先民早就熟悉与应用“类比”,但把类比作为一种创造技法或思维纳入教育与研究的范畴,不得不说,中国文化、中国文明所包含的类比技法、创造思维被一层层外在的制度所包裹,直到近半个世纪以来,才开始研究类比技法的思维与智慧,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山西省社科院思维科学研究所所长张光鉴研究员提出的“相似论”。 相似不等于相同,相似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变异矛盾的统一。

名称与定义

操作步骤

相似论:相似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变异矛盾的统一,可以把相似现象分成纵向和横向两种形式,同一行业、同一学科、同一系统内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相似关系称为纵向相似系列;跨行业、跨学科、跨系统形成的相似关系称为横向相似系列。

相似论的目的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广泛存在的相似运动、相似联系与相似创造规律,因此,它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的三个关系:相现象与本质,静态和动态,宏观与微观。

相似的三条定律:相似运动律,相似联系律,相似创造律。

(1) 按照基本的相似原理和关系,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区分司一定的相似系统与类别

(2) 分类之后,进一步对事物进行详细的解剖分析

(3) 分类分析之后,便要综合优化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相似论的纵向可以了解过去,通过相似论的横向可以触类旁通,有助于我们去发现事物的规律,但作者刘仲林教授在本章的结尾提醒我们,纵横交错是当今科学发展的一大特别,但两者的共同点发源于最初的相似点上,不可忽略。

类比技法是在联想技法基础上的提升,在过去的文化发展中、古代科技史中,都有大量的应用,百姓日用而不知,人们熟悉它的操作,却不知它的原理,这是因为我们的文化特色偏向于意象思维,强调事物规律的整体性、宏观性,忽略了技法的分析与量化。类比技法是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法,它即可会通中西,也能参透古今,因此,透过现象看本质,动静结合,梳理宏观与微观的交融,类比思维、类比技法是我们很好的助手与工具。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