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参赞天地化育的百姓日用之道

2019年9月28日上午九时,中国科大人文学院刘仲林教授应邀参加由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和平路街道党委、安徽省善之源公益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公益讲学活动,并做为主讲嘉宾,为社区居民和前来参加活动的社会各界中华文化爱好者开讲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百姓日用之道。

 

图1、讲学现场

刘教授从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和张世英先生提出的“境界论”说起,详细阐释了中国文化中“境界论”的不同分类与殊途同归。

刘教授介绍冯友兰先生有一幅著名的对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把中华元典《诗经》中的旧邦新命和儒家经典《中庸》的精神巧妙结合,道出了中华文化“志于道”的最高追求。张世英先生曾引用一位经济学家的原话,诠释在“境界论”中,中西文化会通的重要价值,“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很多可贵的东西,似乎处于沉睡中,需要西方哲学思想来激活它们,而它们一旦激活,就比西方思想更具魅力。”

 

图2、精彩互动

刘教授以冯友兰先生提出的四种境界为基础,按觉解层次,详细讲解四个层次的不同特征与不断提升中的自我修养与觉悟。冯先生将人生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在人的境界中是最基础的一个境界,它包括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处于这个境界中的人,由于缺少觉解的智慧,日复一日地重复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境界中,无法提升与超越。功利境界中的人们,有一部分因偏离做人的基本准则,出现偷工减料、排放地沟油等不良行为,为了利益最大化的满足自己,做出了有损他人和社会的事情。道德境界中的人,有一部分已开始觉解生命的意义,自觉地以社会伦理、道德为基础,积极为他人、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奉献,但也有一部分的人还没有完全体会觉解的意义,只是本然地做好事、助他人,所以身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们,还需要加强自我境界的提升与修养,向天地境界看齐。天地境界是中国文化的最高追求,以对宇宙人生大道的大彻大悟为标准,在不断的自我超越里,体会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与内涵。刘教授指出学修中国文化先从道德境界做起,以天地的境界为目标,不断提升与超越,向天地境界看齐。

 

图3、致敬奉献者

为帮助大家更好理解中华文化“志于道”的最高追求,刘教授为现场的学员详细讲解了“道”的内涵与悟道的方法,以及中华文化大学教材《中华文化精修入门》提出的悟道层次。“道”是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中达到的境界,在这个不断觉解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我的修养,最终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整体领悟。悟道需要以天地境界为目标,从身边的事情做起,通过悟已心,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讲学的最后,刘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中西会通创造学的起源与当下的发展,解读了当代综创家张岱年先生为代表的创学时代意义与历史瞩望。创造的内涵源于《易传》“生生日新”思想,在不断的生生日新中,创新是天地最大的盛德,人除了具有仁爱的本性,还具有天地赋予的创造本能,人应自觉地把天地的创造精神应用到百姓日用中来,效仿“天地交,以辅相天宜”的生化万物精神,自觉参赞天地的化育。

讲学现场,师生讨论气氛活跃,学员代表不断提出问题,刘教授一一予以详细的解答。活动最后,瑶海区组织部袁乃玉副部长瑶海区文明办谭晶主任结合本次讲学内容与深刻的社会现象、教育问题,以及学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生觉悟的意义做精彩解读,提出如何把人生境界的修养更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

 

图4、会后嘉宾与学员代表合影


                                                                                                (中华文化大学新闻报道组)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