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研究探讨

中华文化复兴,不止白发中华之存续,更在青春中华之创造

——“五四”新文化第二个百年伊始感言之感言

张春楼

 

“五四”节日不止于百年历史之回忆,更在于当代青年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之弘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止于白发中华之存续,更在于青春中华之创造。

“五四”已百年,中国沧桑巨变。19191949,中华民族度过翻天覆地三十年;1949到如今,中国人民逐步从辉煌走向辉煌新征程。历史的每一个拐点都有其逻辑血脉贯穿,其中流淌的一定是某种精神。

2020的五四青年节,非同寻常,五四新文化第二个百年伊始,当代青年已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展现担当精神。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高度评价全国各族青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他在寄语新时代青年时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这些评价和寄语具有非常朴素的现实意义。

101年前,青年学生喷发空前爱国热情,成为“救国一代”。从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渐渐成为青年的价值引领。精神不能滞留,青年的责任已经历“救国”、“富国”走向“强国”。青年需要担当精神,也需要担当能力。中国的强大需要朝气蓬勃的青年人,更在乎创造文化的兴起。

“中华文化复兴,不止白发中华之存续,更在青春中华之创造。五四新文化第二个百年伊始感言。”这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仲林教授给我的微信留言,留言的发送时间是凌晨00:24,这个时间我在沉睡。我已不是青年,刘老师更不年轻。我们是师徒,都干着“年轻”的事业。

我在博士论文《新轴心时代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再创造》的致谢中“誓言”:“我有责任教书育人,承继先业,奉献哲学,让更多的人‘幸福地活着’。”现在看来,这可能语涵三层意思:一是追随刘仲林老师,研究和弘扬“创学”;二是奉献哲学,投身哲学再创造;三是做一个培养“创造者”的“哲学工作者”。第三层意思更重要些,可以将哲学的宽容、辩证和创造性融入青年学生的血脉,点燃创造热情,理智把握言行。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停留在声音、图片和文字的标记中。民族复兴,需要文化复兴,人民才能有信仰,民族才能有希望,国家才能有力量。这种复兴,不是中华历史传统简单存续,而是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科技与文化、古今与中西、学者与大众的会通,更是结构和功能、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可能性和现实性的高度耦合。这些有机构成的变现,离不开对学院壁垒的打破,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构。重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将跨越年龄之界、性别之界、地域之界、权力之界、学科之界、心里之界、文化之界和虚实之界。

中华民族向来就是一个全民创造素养和哲学素养较高的民族,中华生生不息的创造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历史是最好佐证。近现代之前,中华民族遥遥领先,靠的就是领先的创造力;目不识丁的农夫都能口若悬河地抛出若干个成语,足见全民哲学素养的基本水平。创造素养和哲学素养是民族存续的逻辑前件,也暗合五四“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意旨。但凡历史与现实中兴盛之国或繁荣时代,创造精神和哲学思想往往是二者共轭前行,并驾齐驱,美国的科技与哲学发展状况也是现实例证。

今日之中国,欲求白发中华之复兴,须当着重青春中华之创造研究和教育,大力发展“创造哲学”,推广“创学”教育,渐次把“创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创造观。

搁笔,已是天亮05:30,我想和窗外小鸟一起打破宁静的早晨!

作者简介:张春楼(1973—),男,江苏沭阳人,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淮阴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学、创造哲学。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