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因势制动以制宜

   “因势施治”其实最早出现在一本医学书里,那就是张仲景的黄帝内经 ,这句话并不是什么政治哲学,而是张仲景所认为的医学理论,他认为外物变化会导致人本身的变化,如若外界为阳,那人体就需要偏阴一点;若是外界大阴,那人生病必得进补大阳之物。其实这种理论在很多书籍里也有被提及到,例如红楼梦的宝钗就需得食冷香丸来压制自出生就带来的体内热毒 。这种阴阳之说确实是玄之又玄,并且在红楼梦种可能由虚构的成分,但是却并不无道理,我认为治人如治世,既然因势施治可作用于人身上,那么我在这里观世界之趋势,大胆的认为,未来的中华文化之梦可概括为一句---因势制动以制宜。

其实任何的文化之梦都要考量其背景,上世纪的中华文化之梦基本上是围绕着富强国家,振兴民族等,这是因为上世纪的中华民族处于殖民风险的水生火热之中,所以这种中华之梦就应运而生,类似胡适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口号便是民主与科学,这是因为当时的科技发展才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也代表着国力,而胡适本人也是颇为激进的,他很著名的语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无疑是激励人心的,没有人会拿“为人需得谦虚,这才是君子之道”等传统的儒家理论去攻击他,这实则是一种整个民族的共同认知,因为环境变化了,所以中华梦就会变化,所以没有人觉得违和,那么以这样来看,其实真理是在随变化而变化的,没有绝对的真理。

但是有一句谚语说的极对,那就是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变化其本身。在苏轼的《前赤壁赋》中,苏子为了安慰客人,曾说过:“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句话便是我认为未来中华新文化的关键所在。因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一刻是一样的,而且我们也不能回到过去,虽然未来的科技有可能会达到使我们回到过去的五维技术,但是那也是再变化之后的事了。既然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那意味着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那么作为身处其中的人,既然不能改变现有的客观规律,那么我们只能顺势而变,以此来调节我们与外界之间的“阴阳平衡”,让我们处在有利的局势上。

这个中华新文化之梦关键的点就在于“势”,也就是一切的方案和变化都是基于势来的。我们要对于“势”作出反应,那么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观察“势”的方法,要有善于察觉到“势” 的变化的灵敏。因为只有正确观察到“势”,我们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案,而不会使自己处于下风。这次的疫情就足以证明这点,在一开始,有十几人到医院就诊的时候,有人察觉到了有可能是一种严重的疫情,并且向外发出警告,但我们并没有能成功的把握到“势”,而是选择无视和力压这种变化,以至于造成武汉的成为疫城之城。这就是没有把握好“势”,反而使自己处于了不利的地位。

为何“势”如此之难以被观察到呢?我认为这取决于其他小成条件的加成,反而使我们看不到全局,而把握“势”,例如疫情刚有开端的时候,正是春节将至,人们的心情都处于回家团圆的时候,更或者政府不想引起人们的恐慌,等等的因素使得我们没有在第一时间把握到 “势”。用更形象一点的说法,可以利用风水之术来解释,那就是,没有绝对的龙脉所在,龙脉是会动的。因为各种因素,金木水火土等,河流的改势,树木的减少,石头的风华等等,原本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可能就会变成凶恶之地,这也就是所谓的灵气流失。所以各种风水大师所探查的风水宝地才会不一样,如果龙脉是一尘不变的话,那么所有的帝王将相都会被葬在一个地方了。而且“势”不仅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是很难被探查到的。例如一处风水宝地,可能是藏在沟壑纵横的山谷之中的,但是以外人拙见,便会明显觉得这就是穷山恶水之地,而不会再细细探查,而大师则会摒弃掉其他外界的干扰,看到整个“势”的本真,反而寻得到风水宝地。在疫情的期间也是同样的道理,再疫情开始变得严重起来的时候,中国政府就机敏的把握住了“势”,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做出整顿方案,因此可以控制住疫情。而反观一些欧美国家,觉得一开始的警告只是危言耸听,认为这样的警告无用,没有把握到“势”,使得自己深陷疫情泥潭,反而处于真正的穷山恶水之中了。

因势制动,那么“动”则就是我们的行为了,“势”是外界条件且不断变化着,那么我们就应当做出恰当的调整。这里我大胆做出一些对未来的猜想,人口调查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在逐渐降低,人们似乎更加注重自己的自己的生活,这是一种乐观的悲观主义现象。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我认为人们可以实现意识上的交流,也就是摆脱语言和地域的限制,目前我们以及摆脱了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跟朋友使用手机交流。但是随着AI 的逐渐实现,人们可以直接通过意识实现交流也不一定。这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的意识获得任何自己想获得的意识快乐。我认为这是合理的,因为对于历史古物来说,任何它的主人都只是过客而已,这就意味着一些收藏品和任何的物质奢求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没有更多的意义,如果在虚拟的世界获得,那么可能即产生了精神快乐,又可以节省物质资源,这样来看,虚拟世界是不违背伦理的。其次,如果可以实现虚拟世界的精神交流,那么人类可以大程度的节省自身资源的损耗,例如眼睛的损耗,我们只用到视神经即可,而不需要一直用眼过度,导致全球的近视人数在不断上升。

基于这种未来设定的假设,我认为,人们应当更注重因势制动。那么未来对精神的需求就会增加,那么就需要我们的“动”更加的灵活。这里的“动”也可一位着公共关系中的开放策略 ,即接受更多的信息来改变公司的公关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实体店被关闭,网络购物的快速兴起使得购物充满了更多的可能。因为网络购物可以消除空间限制,时间限制和物品限制,还节省了成本和逛街的体力,这就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网购实现更多的精神快乐,所以这是网购取代实体店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意味着“动”需要迎合精神世界的需求。例如在张红卫的论文《实体书店商业模式创新实践的思考》中,他思考了一种新模式的书店,这种书店不仅考量的是实体书的质量,而且还考量了无形服务。既集信息,产品,休闲和活动一身的书店,其中设计的作者见面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随着教育水平的普及,人们更多的看书不是为了识字,更多的是思想的交流,但是文字是死的,作者是活得,可以和作者交流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的对于作品的解读,这无疑是对精神快乐最大的提升,所以我认为这是目前我读到的最符合“动”的理念的一种活动形式。

只要合适“动”来应对正确的“势”,那么人们就会处于优势地位,疫情期间,中国先发制疫,使得中国的疫情在刮骨疗毒的疗程下被严格控制了,所以中国立马在世界范围内占到了领先地位,甚至还有空出手开始支援其他国家,这就是“制宜”。在往前的时间也可以找到相同的例子,例如石油,这种黑色的黄金一开还是没人在乎,也没有察觉到这是工业制胜的法宝,但是美国,荷兰和英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了这种“势”,他们迅速的展开“动” 开办公司使得他们成为世界的先进国家,而阿拉伯虽然在身处“势”之上,却没有采取合适的“动”, 而使得自己被限制,从而处于不利的地位。

所以基于我前面对于未来的设定,我认为人们应当普遍掌握计算机技术,在未来意识交流的“势”上,采取人人掌握计算机编程的基本技术的“动”,从而就发展来说,毫无疑问是可以制宜的,是中华民族处于有利地位的。

 

作者简介 李若柯,澳门科技大学学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