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研究探讨

中西哲学背景下的本体论探究

——中西哲学研究生班报道之六

 

202116日,期末最后一节课,大家对于哲学本体论都有一定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因此刘仲林、李文忠两位老师决定举办一次研讨报告会,请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上台,畅谈交流各自对于哲学本体论观点。

首先由孙晓宇同学发言,焦点是中国哲学本体论问题,从牟宗三先生的"良知自我坎陷"以及金岳霖先生的知识本体入手,通过两位哲学家的本体观比较,探讨"本体论"以及其研究的意义。报告是从三方面进行展开:(1)良知自我坎陷的含义(2)良知自我坎陷的历史以及中西方对于良知坎陷到的研究差异(3)金岳霖的知识本体论。

在报告中,孙同学认为牟宗三的"良知自我坎陷"说是以中国哲学为基础,朝中西会通方面进行的一次理论上大胆尝试,代表了他那个时代的一项理论成就。虽然这个理论依然存在缺陷,但确实是有生命力的可发展理论,如今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出"良知坎陷"学说的新出路,完成儒家现代化的进一步转变,在全球化的时代,开出当代儒学的新篇章。同时知识本体论是金岳霖哲学体系中最富于独创性的地方;但也是被后来学者研究几乎遗忘的角落。梳理知识本体论对于理解金岳霖哲学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全面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哲学的发展,瞻望中国哲学的未来建设,也都有重要的意义。

 

 

郭思敏同学报告的主题是"本体论与中国哲学新命"。郭同学首先通过论证"本体"与"本体论"的关系,从而得出中国哲学有本体论,只是不一定使用"本体"一词。其次西方哲学中围绕理性和逻辑是否能真正的认识世界一直争论不休,在这一背景下,糅合了人文社科与科学方法的STS(科学、技术与社会)诞生。人类学中的本体论转向包括万物有灵,图腾禁忌、自然主义和分类主义,这也与中国哲学中的心性论不谋而合。因此郭同学准备对于如何证明中国哲学有本体论进行相关的研究。

   

 

     接下来是叶青同学关于创学本体论的构想。一开始叶青同学比较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史对于本体论的不同的观点。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没有明确的"本体论"说法。在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指本体论关于存在本身的学问,是以存在为核心的逻辑体系,目的是试图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作出陈述或描述。叶青同学阐述了关于"本体论"这一词汇的各种解释。接着通过分析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 虚拟、现实、存在以及虚拟现实之间的关系。在分析清楚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叶青同学认为虚拟现实衍生出了众多现实生活中的"我"这一个体。因此通过这些一个个"自我"的个体从而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从虚拟现实入手重构新的本体论。

 


    金晨同学围绕的主题是"从'生命'角度谈中哲本体"。金晨同学认为中国思想最早的生命概念是关于自然的生命,例如《诗经·信南山》云"既沾既足,生我百谷",就是一物"生"出另一物的意思。同时她认为中国哲学目前对于生的思考更多时超越自我的一些事物的思考,并没有对于自我本身的进行的一个反思。因此金同学准备对于自我本身的创造进行思考,从万物本性在聚焦对于个人心灵的思考。

     彭玥博士先对于中国哲学的本体的困境进行了一个分析,中国哲学主要是直观地"证体",并不重视给所证之"体"一个合理的逻辑架构。并且彭同学认为中国哲学理论的建设中心一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导向,是一种能动的实践路线,第二类是自由主义西化的精神导向,是按照西方的尺度,因此否认中国哲学本体论,第三类是以现代新儒家为代表的文化精神导向,希望重新建立心性本体。在彭同学梳理完中国哲学的范畴后引入了尼古拉·哈特曼的观点,并认为其        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人类学视角,人不仅仅是精神生物, 人在世界上的此在是以这世界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实在世界,人便不可能生存。精神作为高级存在层次, 虽然超越于有机生命,具有自己特殊的内容和特征,但仍然以有机生命为基础 ,靠有机生命的力量生存 。由于有机生命属于物质世界,因而精神也间接由物质世界所承载 。彭同学准备通过人与社会、历史以及技术的关系从而重现建构自己的新本体体系。

 

 

     朱嫣然同学的汇报是通过三个方面切入到本体论,第一是对中国哲学本体论她自己的基本认识,第二是对本体论她自己的杂谈,第三是对本体论与中哲新命这一主题的见解。朱同学认为中国哲学的本体论一共分为三种,第一个是仁学的本体论,第二个是易学本体论,第三个是创学本体论。通过这三种本体论的介绍,朱同学得出在中国哲学中对于本体论的探讨少了矛盾。因此矛盾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影响本体论是朱同学对于本体论与中哲新命这一主题提出的新的研究方向。

     李润金同学对于本体论的想法,依然秉承了海德格尔的思想,他通过介绍欧洲哲学的历史从赫拉克利特的原子论一直到早起维特根斯坦的对象概念,最终得出本体论的未来依然还是要按照海德格尔的路走下去。

     胡笑同学的报告首先分析分析本体论的词源,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本体论概念的探讨。本体论是从宇宙论、存有论、本体论雏形、本质基础论、本质生成论等五种形态进行历史演变。其次对哈曼的客体导向本体论进行了探讨。与传统哲学不同,哈曼不仅将一切形式的存在都看作客体,彼此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赋予整体的构成部分以同等的自主和主权。哈曼铸造了一系列新概念,如"物的引诱"与"替代因果",引导我们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观察世界,思考物的本体生命和意义以及物与人的关系。他主张以"扁平本体论"的视角看待万物,提出"物"的四重结构,及其不可还原为"构成要素"与"影响"的基本原则与界定方式,将"物"自身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意涵凸显出来。但是,跟任何其他新崛起的理论一样,哈曼的体系存在显而易见的缺陷或弱点。哈曼试图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反思在资本暴力和商品逻辑横行的时代,在文化、主体、意识日趋物化的当下,过分强调客体中心化的问题。因此对于哈曼的本体论进行反思,通过批判最终得出自己的本体论的框架。

小型研讨会发言非常热烈,不同观点台上与台下互相交锋,田力耕同学还走上讲台,系统提出了与发言人不同的意见,研讨会进行了3个多小时。刘仲林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肯定了各位发言人的积极备稿,台上台下热烈讨论。指出仁学本体论、易学本体论、创学本体论,是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三个代表性观点,张岱年先生中、西、马结合的"综合创造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发展的主流方向。

  一学期的中西方哲学课程就此划上句号,各位研究生关于哲学的热情并没有因为课程的结束而结束,大变革的时代,呼唤着新哲学建设,大家都愿望在今后在哲学探索的道路上携手,共同砥砺前行!

中西哲学研究生班 张天明 报道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