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感悟中华文化——创学

熊玉凤


摘要:中华文化需要创新和发展,而这两者的前提是首先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基于以“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思想,进一步发展成以“创”为核心。创造是宇宙乃至人的本性。并以文学写作为例说明创造的理论结构。以游泳为例感悟“道”。

关键词:中华文化,创造,创学,道

每个中国人内部都不同比例的存在一部分先前的自己,这部分的自己不可避免地决定了、影响了我们的现在。那是什么组成了全体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历史传承的文化形成了什么样的道德观?中华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这些问题我之前没有问过任何人,包括自己。但当我突然发问时,即使没有全面了解过,也能模糊说出个大概。中华文化渗透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成长到现在这个年岁,早已耳濡目染。比如,懵懂幼年期,老师念出那几句儒家经典“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两千多年前孔子站在现代中国的小学课堂上,借老师之口说出那些儒家学派奉行的准则:仁礼思想、尊师重道、厚德载物;初中时期,学习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关于鱼的辩论,人看待外界的不同角度。以及墨子为了人民的安危,游说楚王和公输盘放弃攻打宋国这种“非攻兼爱”的墨家思想;之后又了解了庄周梦蝶,思考什么是自我、本真、现实。诸如此类的古代杰出哲学家们、文学家们组成了我们的集体记忆,形成了中华文化的道德观念,确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道。

这是我之前所了解的历史上的中华文化。直到大学的选修课堂,经刘仲林教授的讲解,我才知道有一种现代中华新文化——创学。在1935年,由张岱年先生第一个提出的“综合创造论”。

21世纪初期,西方借用发达的媒介技术强势的向全世界灌输他们那一套“普世价值”,而彼时因没有强大的国际地位也就谈不上文化自信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便误将“西方价值”当作“普世价值”甚至当作“唯一价值”。而对自己的文化不屑一顾。当时舆论一致认为中国人只会制造、不会“创造”,只有蛮力、没有脑力。直到我上大学才知道,原来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很重视创造。《易传》有言:“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

盛德,生生之谓易。”一百年前,张岱年提出了“综合创造论”,也诠释了《易传》的这段精彩思想。创学强调创造的重要性,主张人的本性是为“创造”。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一看到此处,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便有了更多感悟。在四五年前四川一个小城镇里,作为一名高中生,我的日常只有学习和睡觉。并不突出的成绩让我在同龄人中没有认同感。敏感内心的秩序只会待在文学建构的世界里才能井然。最喜欢想象新颖,雄奇怪诞的文章。晨读时候背诵到《逍遥游》,即使困意未消,脑海中也仿佛随鲲鹏飞到了九万里之上。当时并无法用语言描绘,为什么文学能带给我这些奇特的感受。直到后来看到略萨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献给阅读与虚构的赞辞》里的一段话:“写作创造出与现实平行的生活:它在噩运面前庇护我们;它把出奇的变为自然的,把自然的变为非凡的;它驱散混沌,让丑的变美,让瞬间成为永恒,让死亡成为从我们身边经过的一幕奇观。”结合创学的理论来看,写作也符合创学由内向外的结构:创造心性、创造思维、创造技法、创造境界。

进入大学,失去高考压力的我也没有如我之前设想般的那么快乐。更加陷入了一个虚无的情绪。即使阅读能片刻慰藉心灵,也没法解决“日子就这么过去了什么也没留下的”焦灼。后来明白了,这种焦灼的根源是创造欲无法实现的积压。每个人的表达、创造的方式各不一样。有些用绘画,有些用音乐,有些用建筑。而我在之前的阅读铺垫之下,选择的方式自然就是写作。在极度虚无的情绪之下,最强盛的观念就是想要用文字创造世界,用语言表达宇宙。

刘慈欣的名篇《赡养神仙》中有一段话借书中人物之口说出了他的观点:“不同的文明有着不同的衰老和死亡方式,像不同的人死于不同的疾病或无疾

而终一样。具体到神仙文明,个体寿命的延长是文明步入老年的第一个标志。那时,神仙文明中的个体寿命已延长至近四千个地球年,而他们的思想在两千岁左右就已完全僵化,创造性消失殆尽。这样的个体掌握了社会的绝大部分权力,而新的生命很难出生和成长,文明就老了······渐渐地,我们忘却了技术和科学,文化变得懒散而空虚,失去了创新能力和进取心,文明加速老去。”他的思想也是创新消失,新的生命难以出生,文明就会老去。这一观点和中国哲学大学梁漱溟的思想颇为相似“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无尽无几的创造,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

创学的实践基础,是为道。以我目前浅薄的认知和实践,还远远无法在“写作”这个领域领悟“道”。刘仲林老师说:“道是人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回想起来至今我最接近“道”的时刻,是在第一次学游泳的时候。开始的腿部动作,即使自认为全部规范都按照教练教导那样去做了,也无法在蓝色的泳池里漂浮起来,自由游走。沉过很多次底、呛过很多次水之后,依旧不肯放弃,一遍遍回想老师教导的动作。突然,感受到了水的力量,水的动态,我便随着它运动,不再害怕水、抵触水。瞬间,水有形状般拥抱住我的腿,托举着我,助力我游向前方。那一瞬间,惊喜过后第一次感受到了游泳的快乐,仿佛一条刚出生的小鱼,尽情享受自由游泳的快乐。庄周和惠子不知道濠梁之鱼快不快乐,但我知道那时候悟游泳之道的我很快乐。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虽然我还没有在其他领域悟道,但我还年轻,还可以一直追随下去。一直处于“知本达至”的过程中,享受“创造”带给我的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论语》《庄子·秋水》《墨子·公输》《易传》《赡养神仙》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