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相对论”的创造过程及我对审美教育的看法

严谨的逻辑思维对科学创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实际上,感性的审美思维也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科学创造活动。

那么,什么是审美思维呢?它的形式是多样的,包含了审美想象、审美直觉以及审美灵感等,这些思维的获得以创造主体的对美的认知为基础。对称美经过从古至今的发展,已经被每个人所能感知,深入每个人的潜意识中,因此,基于对对称美的认知与追求,不同科学家获得不同的灵感,促进了科学研究,沃森和克里克确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德布罗意提出了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认为光波具有粒子性,那么相对地,粒子也应具有波动性。由此可见,审美思维在科学创造中是有重要价值的。

爱因斯坦对审美的重要性就极其重视,他曾坦言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给我信心和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1]他追求的美是简单美、和谐美、统一美,这在他的相对论创造过程中也能看到。在相对论创造的孕育阶段,爱因斯坦被他推得的光速不变性论点与速度相加法则的矛盾所困惑而百思不得其解,而在一次和朋友的交谈中偶然获得灵感,意识到对时间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的,在时间与信号速度之间存在一个分不开的联结,据此,他在五周之内完成了狭义相对论的建立。而出于对统一美的追求,他说:“运动的相对性限于相对匀速运动,不适用于随意的运动,当时我对此已经感到不满了。我总在私下想,是否能以各种方法来去掉这种限制。”以此为动力,他又建立了广义相对论。[2]

审美活动贯穿在科学创造的过程中,发挥着它的重要价值。对美的追求激发着创造主体对科学创造的激情,是他们进行创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法国物理学家彭加勒在《科学与方法》一书中曾讲到科学家研究自然并非因为它有用处,他研究它是因为喜欢它,他之所以喜欢它,是因为它是美的。[1]同时,审美也引导着研究者们的科学创造的方向,贝弗里奇就曾指出:“有相当部分的科学思维并无足够的可靠知识作为有效推理的依据,而势必只能主要凭借鉴赏力的作用来作出判断。”[1]在对科学创造的价值评判上,审美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能被大众普遍感知的美的科学发现更容易永久地被铭记流传,麦克斯韦方程组就以其具有极大的对称美感而在科学史上被授予极高的历史地位,美的东西总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

那么,审美思维该如何培养呢?

我认为,在我经历的教育成长过程中,关于审美教育的启迪,我感觉是缺乏的,我们的教育总是更倾向于培养逻辑思维,文化课老师很少谈及他们所传授的知识中存在的美,一个原因在于部分老师没有意识到要将审美教育融入自己的知识讲授,认为这是艺术老师的任务;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自身也并未意识到科学的美,自然无法去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认识。虽然有艺术课老师去传授美学知识,不可否认,这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有一定帮助,但是艺术课老师并不会将科学与美联系起来讲授,那学生也就会把科学与美分立开来,不会想到这二者是可以共存于一个客体之上的。所以,要想更好地实施审美教育,让学生意识到审美之于创造的价值,首先需要做的是让教师意识到这一点,然后让其将审美教育穿插在知识的传播中。

而对于已有的审美教育活动,我认为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的艺术课堂的授课形式是以老师讲解为主,而审美思维是一种感性思维,更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不应依赖于教条地传授美学知识,应该更多地注重让学生通过亲自地观察、体验来感悟美,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表达与交流对美的体验。

一切的审美想象、审美直觉及审美灵感都是基于科学研究者自身的知识储备的,记忆储备越丰富,就越有可能基于它们展开有序合理地想象、直觉判断,也越有可能获得灵感。对于想要培养自己审美思维的科学研究者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不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获取,让自己接收多学科的知识,使它们在自己的脑子里碰撞融合,这样,适时的时候它们自然会体现出对于科学研究的价值。

对审美活动在科学创造中所起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并且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审美思维,科研工作者们将从中受益,获得研究动力,能在科研道路上少走弯路,也会对自己的研究获得更大的认同感,能从研究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袁媛.论科学创造中的审美活动[D].长沙理工大学,2010:25-31.

[2][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M].方在庆,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461-466.


(作者:裘泽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 学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