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华创学建构与东方文化复兴

———记刘仲林教授在2022年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研讨会上的发言



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改革,加强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师资队伍能力建设,由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创业创造专业委员会主办,安徽工业大学创新教育学院和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承办,2022年度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研讨会于2022731日上午830分在腾讯会议举行。

会议由安徽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创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创造学会创新创业创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冷护基教授主持。海内外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本次研讨会,从不同的角度分享精彩的学术讲座,并与在线学员进行问题探讨、学术交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刘仲林教授围绕中国亟需重大文化创新,在会上作主题发言:《中华创学建构与东方文化复兴》,发言分三部分:经济、体制、文化三者间的关系;传统文化革故鼎新;东方古道新命双修。

 

在谈到经济、体制与文化三者间的关系时,经济为生存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制度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提供了体制保障,文化对经济、制度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体现人的性命觉醒。经济上,我国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上,破除传统的专制制度,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源于经学的传统文化如何变革发展,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提到传统文化革故鼎新时,刘教授认为,自1919年新文化运动百年来,中学与西学辩论成为主流,而新文化理论系统创建却边缘化。展望下一个新文化运动百年,以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为方向,中西会通的百家争鸣为主流,通过中华新文化建设推动东方新文化复兴。在这方面,近年来国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从《诗经》“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浓缩而成“旧邦新命”,创新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使命,集中体现了《易传》当中“穷神知化,德之盛也”这种革故鼎新的精神传承,持续影响自孔孟到宋明理学,自老庄到魏晋玄学,以及主张儒道释相结合的熊十力先生,主张中学西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的张岱年先生。

谈到第三部分东方古道新命双修时,援引李大钊先生于1916年时将《左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转化为“太上创造,其次改造,其次顺应而已”的思想,极大启发了国民全体的创造使命。中国哲学综合创新学派的创立者,张岱年先生提出广义创造观,形成综合创新文化的基础,提出“宇宙是物质之生生不已的创造历程。人之作用在于自觉参加于宇宙创造大流中,而赞助自然的创造。于人,乃得宇宙之自觉。”

 

上世纪90年代,刘仲林教授在张岱年先生的指导下,开启中华“创学”的理论建构,撰写由《新精神》《新认识》《新思维》组成的“古道今梦”丛书,2017年出版《中西会通创造学   ——两大文化生新命》。张岱年先生在“古道今梦”丛书的序中指出:“以《周易大传》生生日新为源,转化形成以‘创’为主导的中华新精神,并将‘创’作为核心范畴,融入中华文化内核。认为‘创’是现代精神的标志,较‘仁’更能体现人的本质,由此提出了将‘仁学’等传统思想转化提升为‘创学’的新观点。”

中华文化的最高追求是道,道是创生万物的本原,亦是体达本原的境界。中华创学与文化复兴,需要理论建构与大众实践相结合,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自2017年开始,刘仲林教授倡导主创的“中华文化大学网”与安徽国际老子文化交流协会和安徽省图书馆联合推出了“道德经双学修”系列,以陈鼓应先生的解读为基调,探索尝试着让老子与百姓穿越时空进行古今对话。

 

道德经双学修这种传承经典方式的理论基础,基于傅伟勋教授的创造性诠释学的五个层次说:

第一是“实谓”层次,经典的原文实际说了什么。

第二是“意谓”层次,探讨经典原文想要表达的意思。

第三是“蕴谓”层次,按经典整体思路,原典蕴含着什么。

第四是“当谓”层次,立足当下,经典还应当说出些什么。

第五是“必谓”层次,前瞻未来,经典必然要说出些什么。

这种双学双修,不仅要还原古代老子“道”的思想,更要承古开新,反映现代以“创”为引领“道”的新思想,总起来说,是古代“老子”与今日“新人”观点唱和,目前正在编撰的新书《道德经古道新命双学修》的副标题为“圣人与百姓古今对话”,刘教授期待大家积极参与到新书编撰中来,一起为中华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中华文化大学新闻报道组  吴道文)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