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专题讲座

百姓日用《道德经》(六十六章至七十章)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1、原文诵读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白话翻译  

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因为它善于处低位,所以能成为百川之首。因此要引领百姓,必须表明自己的谦下;要想领导百姓,必须把自己利益置后。

悟道之人,居于高位而百姓不感有什么压力;居于前面而百姓不感有什么妨害。所以,天下百姓乐于推戴而不厌弃。因为他不跟任何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3、要点解读  

第六十六章以江海为百谷之王作比喻,阐明悟道之人处下(善下)不争之道。这一章大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善于用江海来比喻悟道者善下处后,同时也以江海形容人的包容大度。江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就在于处在百川汇流的低下位置,悟道人也要像江海一样,站立在谦下之处,有博大谦逊、包容一切的胸怀。

由此,老子认为:“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说,要做百姓之上的领导者,必须表明自己的谦下;要想领导百姓,必须把自己利益置后。

中间部分专论悟道者“善下”的成效,老子说:“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意思是说,居于上位而百姓不感有什么压力;居于前面而百姓不感有什么妨害。所以,天下百姓乐于推戴而不厌弃。

第三部分,老子作了归纳:“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思是说,有道德人不与任何人争,所以天下人无法与他争。

4、案例故事 

法拉第是世界著明的物理学家,很多人慕名去拜访。有一天,又有一个崇拜者到法拉第的物理实验室拜访。

这个人在实验室门口,看到一个清洁工模样的老人正在埋头认真扫地,便上去询问:大科学家法拉第是不是在实验室?老者问:“你认识他?”来人说:“不认识,但大科学家的名声如雷贯耳。”老人不在意地说:“或许他并没有你说的那么伟大。”这句话激怒了来人,他立刻怒气冲冲地斥责道:“这么说来,你比他高明多了,不过可惜你只是个扫地的清洁工而已,而法拉第先生却是人人尊敬的大科学家。”

说到这里,来人觉得脱口而出的话,有点不礼貌,接着又问道:“敢问您是哪一位?”扫地老人轻轻地说:“法拉第”。大科学家平易谦虚的美德,诠释了老子说的:“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1、原文诵读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xiào)。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zhǎng)。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2、白话翻译  

天下人都对我说:“道”太广大了,大到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正因为它广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的话,那么早就很渺小了。

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着: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jiǎn sè);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慈爱所以能勇武;俭啬所以能厚广;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

现在舍弃慈爱而去求勇武;舍弃啬俭(jiǎn  sè)而去求宽广;舍弃退让而去求争先,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坚固。

天要救助谁,就用慈爱来保护他。

3、要点解读  

第六十七章主要有两层内容,第一层通过道的自诉,讲道的伟大;第二层通过道的三个法宝,讲道的应用。

老子以“道”的语气说:“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这里的“大”,意为崇高、伟大、普遍、绝对。大道不是任何一个具体 的事物,而是无形无象、无影无踪的,这正是道的伟大而普遍之处。这里的“肖”,就是“象”的意思。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在称赞“道”的无形无象伟大之后,老子亮出“道”应用的三个法宝,这三个法宝,第一个是慈爱的“慈”字,即仁慈、仁爱之心和同情心;第二个是俭朴的“俭”字,也就是节俭、不奢侈,也含有节约人力物力、聚敛精神、积蓄能量之意。;第三个是“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不抢先、不露锋芒。

老子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指出:“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本句中的“慈”是作为勇敢无畏的根本基础的仁慈,“俭”是作为心胸博大的根本和基础的节俭,“后”指的是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他人的利益之后。

古代苏辙评价老子观点时说:“今夫世俗贵勇敢,尚广大,夸进锐,而吾之所宝,则慈忍、俭约、廉退。此三者,皆世之所谓不肖者也。”

4、案例故事 :吴王射猴

春秋时期,吴国境内有一座因猴子多而得名的“猴山”。一次,吴王乘船沿江巡游路过,命人将船停泊在山下,随后带着侍卫登山游览。

猴子们看到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不速之客,吓得纷纷躲到树林深处。只有一只目中无人的猴子没有逃,待在原地,抓耳挠腮,手舞足蹈,故意向吴王等人卖弄灵巧。吴王搭弓引箭射,向这只猴子。没想到,猴子眼疾手快,轻轻松松就抓住了射来的箭。吴王恼羞成怒,命令侍卫们一起向猴子射箭。结果,猴子没法躲开那么多箭,当场被射死了。

吴王对侍卫们说:“这只泼猴,倚仗自己身体灵巧,就故意卖弄,最终命丧箭下。你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千万不能恃才傲物啊。”猴子的行为,正是老子所批评的“舍慈且勇,舍后且先”表现。  


《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1、原文诵读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2、白话翻译  

善做将帅者,不逞勇武;善于打仗的,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用对斗;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善于用人,这叫做符合天道,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3、要点解读  

第六十八章讲道的宽广、谦柔,不争特性在兵法上的应用。“武”、“怒”是兵法大忌,不可取。老子要人不逞勇,不暴怒,和上一章讲的“慈”相应,老子认为,这是符合于天道的,是行道的准则。我们也可以引申到其他领域,如“善管理者不威、善为学者不夸”等等。

老子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高明的将帅不穷兵黩( dú)武,善于打仗的,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死拼;善于用人的,对人谦下。

老子结论说:“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这就叫“不争”之德,这叫做善于用人,这叫做符合天道,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4、案例故事 :智俄亥俄州的笑容

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公司曾一度生产滑坡,工作效率低下,利润上不去。后来,公司派了丹尼尔任总经理,企业很快改变了面貌。

丹尼尔的办法很简单,他在工厂里到处贴上这样的标语:“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没有笑容,请把你的笑容分些给他”、“任何事情只有做起来兴致勃勃,才能取得成功”,标语下签了丹尼尔的名字。

丹尼尔还把工厂的厂徽改成一张笑脸。平时,丹尼尔总是春风满面,笑着同人打招呼,笑着向工人征询意见,全厂上千名工人的名字他都能叫得出来。在丹尼尔的笑脸管理下,3年后,工厂没有增加任何投资,生产效率却提高了80%。《华尔街日报》在评论他的笑脸管理时称,这是“纯威士忌+柔情的口号、感情的交流和充满微笑的混合物”。美国人也把丹尼尔的这个方法叫做“俄亥俄州的笑容”。

丹尼尔总经理,为提高劳动生产率采用的方法,不是以上压下,整肃纪律,斥责员工,而是推广“微笑 ”管理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体现的正是老子所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1、原文诵读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白话翻译  

用兵的人曾说过:“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是说:虽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一样;虽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一样;虽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执一样。

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兵力相当的时候,哀悲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3、要点解读  

第六十九章的重点在阐明“道”的慈、柔、不争之德在战争中的表现,属于道用。“道之为常出于无为,故其动常出于迫,而其胜常以不争,虽兵亦由是故也。”老子反对战争,也不是军事家,所以我们重点应从“道”的高度度看老子的军事思想。“哀兵必胜,骄兵必败”,已经成为千古兵家名言。

古代兵家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老子借用这句话,进一步解读,说这是“行无行;攘(rǎng)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意思是说:虽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一样;虽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一样;虽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执一样。

这里所说的主客,发起战争的一方为主方,应战的一方为客方。下句,“进寸”就是指战争发动一方,“退尺”就是应战一方。两句以为不发动战争,不得已而战,要退却骄敌,待其满盈。

4、案例故事 :孙膑减灶

战国时期,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的齐军与庞涓率领的魏军交战。按孙膑的计谋,齐军采用“减灶法”,装出一副不敢与魏军正面交锋的样子,佯装后退。庞涓进军第一天,发现齐军的锅灶足够10万人吃饭使用,心里不免惴惴不安。第二天却发现齐军的锅灶减少一半,又抖擞起精神,命令士兵加速追击。第三天发现齐军的锅灶只够3万人用饭,庞涓则认为齐军每天都有大量士兵逃亡,于是亲率一支精锐部队,孤军深入,穷追齐军。

孙膑断定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树木茂密,地势险要的马陵道,便挑选了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两边,命令“夜间看到火光,一齐放箭”。同时令士兵在路边一棵大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不多时,庞涓乘夜幕率军进入马陵道,发现一棵大树有字,就让人点起火把照看。顿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方知中计。马陵道之战,庞涓被擒。失去主帅的魏军,乱作一团,溃不成军,齐军大胜。

孙膑减灶的谋略,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老子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的用兵思想。 


《道德经》【第七十章】

1、原文诵读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pī)褐(hè)而怀玉。       

2、白话翻译  

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天下却都不能理解,不能实行。

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源,正是由于人们不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外穿粗衣而内怀美玉。   

3、要点解读  

第七十章,老子对世人的“颠倒黑白”,发出了一番感慨。

本章开篇老子就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大道本来是容易懂和容易实行的,但是天下的世俗之人却偏偏不去理解,不去遵行。为此,老子抒发了自己的抑郁和苦闷,慨叹知音难觅。

老子接着说:“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pī)褐(hè)而怀玉。”这里的“宗”,指“宗主”,指“道”。“言有宗”,即道为我所言之主。“君”,指“君主”,也是指道。“事有君”,即道为我行事之主。“不我知”,意思是“不知我”,不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很少,这正是我的宝贵之处。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外穿粗衣而内怀美玉。

老子提倡的静、柔、俭、慈、无为、不争等思想,都是合乎于道、明了易行的,但人们却拘泥于名利,急于躁进,所以虽大道至简却不被人知。被褐怀玉是悟道之人应该追求的低调,谦和态度,但不可消极遁世。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所以古人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4、案例故事 :安贫乐道的颜回

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最优秀的有七十二人,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门生。颜回是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又称颜渊,一直跟随孔子,喜欢研习儒家之道,悟性很高。他家境贫寒,居陋巷,每日只有一箪(dān)食、一瓢饮可供食用。生活困苦到这种地步,要是换别人早就不堪忍受了,可是颜回却处之泰然,觉得虽然物质生活异常艰辛,但修道的学习生活十分快乐!穷困丝毫没有动摇颜回的安贫乐道之志,而是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践行儒家之道。孔子非常赞赏他这种高贵的品德,称赞说:“贤哉!回也!”

颜回的箪食瓢饮、安贫乐道的行为,被孔门弟子收入儒家经典《论语》之中,作为后世儒者学习的楷模。老子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颜回就是一位“被褐而怀玉”孜孜不倦的修道者。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