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南 极 人 生 思 考

张 俊 生

二零一九年二月十一日~二月十九日,笔者有幸赴南极进行了短暂观光。辗转飞行两万多公里来到地球大陆最南端,再乘船从太平洋和大西洋交汇处,穿越一千公里的德雷克海峡,来到南极这个特殊的区域。面对浩瀚大洋,千年积雪,面对陆地上很难见到的成群憨态可掬的企鹅、海豹、和一望无际的大洋水面上不时出现的巨鲸身影,除了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产生发自内心的喜悦、震撼和膜拜外,也更容易激发人生的终极思考:人活着究竟为什么?何谓人生之“极”?

“极”是一个终极概念。比如南极点就是一个地理的极致,它是定义为地球表面南纬90度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既无方向,亦无时间。东、西、南三个方向完全失去意义,只有北方一个方向。在这个点上,太阳一年只升落一次,有半年太阳永不落,全是白天,有半年见不到太阳,全是黑夜。

中国人对于“极”的追问可以追溯到商汤时期。《列子 汤问》记载了一段"殷汤问于夏革"的故事,试图以用宏观思维方式认识浩瀚的宇宙的无限性:

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殷汤问:"那么天地八方有极限和穷尽吗?"夏革回答:"不知道。"殷汤一个劲地问。夏革才回答道:"既然是空无,就没有极限,既然是有物,就没有穷尽,那么我凭什么知道呢?因为空无的没有极限之外'没有极限'也没有,有物的没有穷尽之中连'没有穷尽'也没有。没有极限又连'没有极限'也没有,没有穷尽又连'没有穷尽'也没有。于是我从这里知道空无是没有极限的,有物是没有穷尽的,而不知道它们是有极限有穷尽的。"

"无极无尽""无始无终"是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这种对自然界的无限追问也反映到屈原的《天问》里: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大意是:

“极地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

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

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

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

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筑?

 

遗憾的是,中国人对自然极地的探索并没有象西方社会那样,借助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科学技术转向实际,而是把重点转向向内求索,研究人生之极。中国古代哲学家把这一研究上升到极致,产生了“道”这个终极概念,在中国人看来,道既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又是人生追求的终极。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周敦颐则从太极做了阐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按照哲学家的解释,浩瀚的宇宙是一个太极,地球也是一个太极,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人也各自是一个太极,“一物一太极”,无数小太极各自按照自己阴阳变化规律运动,组成了我们这个和谐的世界和浩瀚无穷的宇宙。

据统计,全球每年前往南极科考、旅游的人数达6~7万,中国人约占了十分之一。所以导游调侃说:来到这里的都是“成功人士”。当然事实未必如此。

其实来南极很简单,只要具备四个条件:有点钱,有点闲,有点愿意,身体尚可。这难道就是成功人士?如果某人玩彩票中了大奖,愿意去南极,就变成成功人士了?改革开放初期,某些地方一夜成了特区,政府成片圈地,圈地里面的原住民摇身一变,瞬间有大把钱财,大把时间,不用工作几辈子也花不完,可以满世界跑,这就是成功人士?

我想起一个人,他的前半生是风情才子,后半生是却是世外高僧。在中国百年的文化史中,他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无论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堪称全才大师,中国现代艺术的鼻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艺术巨匠。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最早将油画、钢琴、话剧引入中国,擅长书法、诗词、丹青、音律、金石,在当时是整个学术界神一般的存在。但是在盛名抵达巅峰之际,他却选择抛妻弃子,遁入空门,从此苦修半生,留给世人难以揣测的玄迷。他的名字就是李叔同,法号弘一法师。

很多人不理解李叔同,甚至谩骂他,说他抛家弃子,不负责任。但是他的学生丰子恺却很了解他,丰子恺说:我认为他的出家是当然的。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

对照丰子恺的说法,能够来南极的观光客,稳住在“第一层楼”是没有问题的,即物质生活基本满足。所以客人之间交流最多的就是去过全世界什么地方,看过什么风景,还准备去哪些地方。至于为什么要去那么多地方看那么多风景,这是不是人生全部,似乎无人谈及。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放在第一位的,“行万里路”只是为了印证万卷书,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工作生活,如果变成“行万里路,吹万次牛”,互相炫耀经历,似乎也仅仅停留在 “第一层楼”了。

当然除了来进行科考的科学家外,这里也还有摄影家、艺术家、作家等等,他们似乎进入了“第二层楼”。但这也只是精神稍安而已。可以预见,没有灵魂生活的穷光蛋、文盲和艺术大师在人生最后几年躺在医院病床上不能自理时,所受到的精神痛苦、特别是面临即将到来的死亡恐惧是完全没有区别的。而李叔同在自己人生极致,世人几乎无法达到的极精致的“二层楼”毅然放下,转而去登“第三层楼”,追求灵魂生活,就是为了求得灵魂安息。这也许是当今中国最缺少的极少一部分人,他们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所以李叔同临死前写下绝笔“悲欣交集”、王阳明临死前说:“吾心光明,其境界非凡夫俗子可以理解的。而我们大部分人,本质上仍是无家可归的孩子,我们的心灵四处漂泊,以至于我们常常迷惘、失落、忧愁、哀伤、暴躁、焦虑,哪怕我们已经锦衣玉食、宝马香车、满世界溜达。追求灵魂生活,也许才是人生最高境界,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中国人很少有信宗教的,但中国文化里面也有人生终极追求,这就是道。道既通贯古今弥合天地又贴近生活无处不在。追求道,从社会层面讲就是追求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孔子自述理想就是“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从自然层面讲则是要 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统一。《论语》里面有曾点之志:春天穿着花衣服,和师生家人一起,到野外河里嬉水沐浴,再踏青唱歌,春风拂面,不亦乐乎。孔子盛赞这种理想,说“吾与点也”。这是从社会层面上升到自然层面的理想。只有社会安定才可能有这种气象。这也是庄子说言的“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在南极,你会更深刻体会到这一点:每次登岛前,要把衣服用吸尘器清洁,口袋不能有一张纸,一个塑料袋,为的是不污染岛上的环境;每次上船前,要把登陆靴清洗干净,为的是防止鞋底残留不明物种,下一次登另外的岛造成交叉污染;每次登陆路线都有探险队员事先勘察好,在雪地里规划仅双脚宽的路线,为的是防止干扰到企鹅或其他动物行走……

中国古代山水画常常在高山峻岭旁,白云缭绕处点缀出一两间茅屋,一两个文人,这是画家心中的闲适淡然,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事实上天人合一并非一幅静态的山水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宇宙总是在变化不停,万物都在日新月异。南极冰川每天都在消融、气候每天都在变暖、臭氧层每天都在扩大,生物每天都在减少,人类必须每天有新的行动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谐。这就是“动的天人合一”。

与佛教等“静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易传》等强调“动的天人合一”思想,要求人生积极创新,有所作为,以配合天地。《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所以中国文化不是仅仅讲“人之初性本善”,还要讲“人之初性本创”,创造是人的重要特性,也贯穿人生全过程。如果说退休了,年纪大了就停止创造活动,那实际上无论生活如何奢侈,哪怕到月球上旅行,本质上已经提前宣告自己作为人的生命结束了。当然年龄不同,环境不同,创造内容也不同。年轻时在工作岗位,人的创造活动主要就是努力工作,为社会作贡献。年纪老了,退休了,创造活动就要转为努力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恰好你喜欢的东西也能给社会或公众带来好处,那就是最圆满的人生了。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只要你在学习创造,有机会时尽自己微薄之力关爱社会关爱他人,而不是消极的花钱度日,那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我们同行团友大海,退休前是级别颇高、口碑不错的领导,业余时间还坚持学习摄影,在旅行中不仅每天热情为大家拍照,还花费大量时间和心血不断雕琢,完善拍摄的影像资料,每天做一个彩视,为所有团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永久记忆,深得大家尊敬和喜爱。这才是值得我们效仿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在南极游轮上,有一位地质学家说了自己的故事:为了取得某些研究材料,在没有补给的极地靠二十天的食物维持了五个月;游轮上还举办过一次保护海鸟的义卖活动,为的是募集一些资金为渔民购买一种新型鱼钩,这种鱼钩挂着饵料,只在落入海水20米后才会暴露食物,这样有效避免了抛钩或鱼钩在下潜过程中海鸟误食被伤害。这些活动都是人类为满足人与自然“动的天人合一”所采取的行动,尽管这些普通的工作人员完全不懂中国哲学,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们的尊敬,他们都是成功人士。

南极是一块神奇的地域,也是一块纯净的地域。极地南极不仅会给我们带来震撼和愉悦,也会给我们带来极地思考。中国文化的人生终极思考就是悟道,悟道最重要的实践就是创造。创造是人满足“动的天人合一”的唯一方式。生命不息、创造不止。创造是动,动的极致又趋于静,“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于是人生方为圆满,不会心灵漂泊,无家可归,此乃人生修行第三层楼。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