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感悟运动休闲之道实例13:旅行中的“道”

  课堂上讲到的各种关于“道”的解释,都表明“道”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起初,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很虚无缥缈的词,用现代的话来说,纯粹是某些人为了吸引大众的目光,标榜自己的个性而故作惊人之语,毫无实际意义。我把这样的对“道”的解释总结为“答非所问”。你的回答越不着边际,就表明你的道行越高深。例如,如有人问“何谓道”,若回答“吃茶去”,“大红灯笼”,甚至“不知道”,则表明悟道了,要是回答“道者,…也”,则说明你没有悟道。又比如佛家的打机锋,越是让人听的稀罩糊涂,就表示佛法越深。这样看来,论“道”,学“道”实在是很没有意思的一件事。

  然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却越来越觉得这其中还是有些道理的。虽然说“道可道,非常道”,能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但是“道”也并不是完全虚无缥缈,而是有迹可循的。也许我们无法用语言描述道的境界,但却可以指出“道”的方向,给个人以指导。依我之见,“道”可以理解为不言的“自然规律”,也可以说是不语的做人道理。每个人所追求的“道”都不同,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悟“道”。比如茶圣陆羽,一生痴迷茶道,不仅是用感官在饮茶,而是用心在饮茶,体会出茶的精髓:茶是一种表山川之灵气,集天地之风露,含英咀华,吐香蕴玉,这是一种大自然的杰作。可以说他也悟“道”了。总的来说,“道”就是从心出发,全情投入后所达到的境界。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才知道平常自己的一些行为其实也是在悟“道”。 我没什么别的嗜好,就是喜欢旅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途中往往会发生一些事,让我莫名的感动,有时那些美丽的山水本身,也会让我的心灵感到震撼,得到净化。我的第一次户外旅行选在了佛教圣地——九华山。当时一行有20多人,除了欣赏山水,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大家的团队精神,因为要穿山越岭,有些路很难走,大家又都负重,如果不互相协作互相帮助,就会有人掉队甚至遇到危险,有一些体力好的朋友就会主动帮助新人分担行李,带领大家走完全程。这让我很是感动,也因此结交了不少好的朋友。他们教会了我一些户外旅行的基本原则,其中有一条就是:除了脚印,什么都不要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带走。我亲眼看到一些不懂环保的旅行者把废弃的食品袋丢在山中的小路上,而他们总是默默地把这些垃圾捡起来,等到了城镇有垃圾桶的地方再集中处理。这样的行为比任何的广告都更有说服力,也使得我们大家自觉地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中来。这对于长期处于喧闹的都市中的我来说,仿佛在心中注入了一道清泉,让精神得到净化。

  不仅如此,一些从事户外旅行多年的朋友会告诉我一些他们的亲身经历,也使我能够领悟到某种生活的真谛。有一个朋友谈起他在四川长坪沟爬雪山时的感受。他说他对四川有特别的感情。由于之前没有经验,不知道雪线以上应该穿多少衣服才合适,第一天晚上在山脚下露营,第二天要翻过雪山垭口,穿了一条贴身保暖内裤,外面套一条雪裤,走起来发现实在太过隆重了,因为十月四川的雪山的雪还没来得及形成,这一失策使他消耗了不少体能,而前一天晚上下雨,帐篷吸水后重量增加,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从两干多米的沟底上升到四千多米的垭口,快到顶时他感觉自己已到了体能极限,头脑供血不足,每走10米都要停下来歇一歇,在离山顶还有200米的时候,他感觉自己连再走一步的可能都没有了。坐在路边歇息,他就想到要把帐篷扔了,因为还只剩下200米的高度,减负后应 该能坚持下去,要是勉强则真的没法再继续了。思想斗争了半天,他想到要达到目标,舍弃是很正常的,想通后,他就果真把帐篷取出来,留在了路边。最后他完成了穿越,在长坪沟深处看到如油画一般层次丰富的美景,虽然后来很多人听说他把帐篷扔了都觉得无比惊讶,他还是觉得当时的抉择是正确的。因为舍得,所以他获得了全程的丰满体验。 

  在那之后,我还走过许许多多的地方,遇到过许许多多的人,我不敢说通过这样的方式我就悟“道”了,然而在我的心中,确实经历了一些东西,感叹了一些东西,也留下了一些东西。我突然想到在电影《达摩祖师》中的达摩赤着双脚来到中土讲经说法,想必他也曾通过行走的方式参禅悟道,但可能那是苦行。而我只想用旅行的方式,愉快地走自己的路,悟自己的道。

  (作者:张涛 中科大天文与应用物理系 2003级硕士研究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