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感悟运动休闲之道实例16:养生之道

  有人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受苦的,的确,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心情愉悦呢?这一点上,我的祖辈们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农民出身,书读的少,也不懂什么养生的大道理,他们的一生虽然没有怎么穷困潦倒,但也没富贵过,所以,也谈不上吃什么补品之类的。奶奶是个孤儿,爷爷的父母也早早就去世了,据我爸爸说,他都没见过自己的爷爷奶奶。所以,遗传的长寿因素也不存在了。可是就是这样,我的爷爷奶奶却双双安享了高寿。爷爷活到88岁,一直都比较健康,直到去世前一个月才病倒。奶奶倒是小病不断,从年轻时候就是这样,可还是活到了87岁,而且八十多岁的时候还可以自己腌酸菜。爸爸说爷爷奶奶可以长寿最大的原因是他们心地善良,待人宽厚,因为这样,所以他们遇到不如意的事可以心平气和,才可以总是保持愉快的心情。

  据爸爸说,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非常热心,虽然他们不善言词,但是遇到乡亲有事,他们总是热心帮助。困难的邻居家里揭不开锅了,只要他们有粮食,就总要给人送过去一点;谁家劳动力不足又需要干活的时候,爷爷也总是过去帮手。而且,他们做这些事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什么回报,按照他们朴素的想法,这样做是应该的,是本分,这样做才会使人心安。那个时候,爷爷家院子里种了棵桃树,每到收获季节,总会长出一树毛桃来(据爸爸说味道相当不错),那些顽皮的小孩儿们就会结伴儿来偷。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要赶紧出去驱赶了,可是爷爷不这样,他和奶奶都假装没看见,等到小孩儿们吃完走人了,他们就吩咐子女们摘上几篮,给那几个偷桃子的小孩儿家送去,子女们有时候不理解;可是爷爷总是说反正自家也吃不完,那几个孩子一年也难得吃几回桃子爸爸说的偷桃子的小孩儿们如今都长大了,他们去给爷爷拜年的时候有时会提到这些事情,心里颇存几分感激。爷爷奶奶就是因为胸怀宽广、待人宽厚,才得以终生心安理得的过活。随时保持宽广的胸怀,就不至于为一些小事耿耿于怀,吃不香、睡不好、闷闷不乐,终日不得安宁;随时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多为别人想想,就可以为自己,为周围的人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就可以达到心情愉悦的目的。  

  要想心情始终愉悦,还得做到一点,那就是淡薄名利,宠辱不惊。世人难免有贪念,因此追逐名利也就不可避免,在如今这个讲究竞争的社会里,人们的行为过多的笼罩了一层功利的色彩,但对名利的不断追求却可能失去了内心的平静。每天都淹没在追名逐利中,怎么可能心情愉悦呢?老子所崇尚的“自然”、“不作为”,我倒更愿意理解成对名利的一种淡薄,追求内心的安详。这,也是一种养生之道。爷爷年轻的时候也有一股闯劲儿,解放前他曾经带着奶奶从蓬莱乡下北上大连做小生意,也只有那时候他们才过了一段小康生活。不过没几年,解放了,生意做不成了,他便带着奶奶又回到了乡下种地,生活水平自然是大不如从前。人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是虽然他和奶奶在过了几年舒服日子后,突然从城里人又变成了乡下人,但却仍然能够像普通农户一样下地种田,而且丝毫没有怨言。奶奶把在城里穿的宽袖衣服都收了起来,又换上了农家干活穿的窄袖衣服,而且能够为家里精打细算,爸爸说就因为奶奶的精打细算,他们家虽然日子过得艰苦,但是却没怎么挨过饿。老一辈人可以把名利看淡,可是现代人却放不下这些。君不见那些春风得意的人,有名有利却总是挖空心思想着怎么样获得更多的名利;而那些一朝受挫的人,却常常是自怨自艾,甚至破罐破摔。他们都是不能

  够看破名利场的人,因此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内心的平静。

  对于老年人来说,想长寿,还得让自己的心理年轻。曹禺曾经说过一句话,原话记不得了,大概意思是说,你认为自己多年轻,你就有多年轻。红楼梦里的老祖宗岁数大不大?可是人家再大年纪也喜欢和孙子辈儿的玩乐在一起。我高中那会儿参加过一个青年志愿者活动,任务是每月看望一个退休高中语文教师。那个老太太看见我们这帮孩子总是很高兴,跟我们聊得也很投机。老太太70多岁了,可看上去还不到60,心理年龄更是年轻,甚至跟我们这些小朋友聊流行音乐都可以聊得头头是道。老太太有个上初中的孙子,她还跟孙子一起学英语,她说自己小时候上的教会学校,学德语,没学过英语,现在开始学,说不定以后还有用。像这样的老人,就算她年龄再大,你能说她已经老了吗?如果总是想着自己老了老了,那就算只有40岁又怎么样?一些退休了的人老得比上班的同龄人更快,恐怕也是因为缺少了精神寄托,心里认为自己不中用了,心老了,人就比别人老得更快。

  中华民族传下来的养生之道,除了心境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勤于劳作。俗话说:“一静不如一动”,活动一下,对于养生来说就比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好。现代人因为科技水平的发展、脑力劳动者的增多,不像以前那样要到地里去干农活,所以为了养生,大家就争着去运动,我们叫做“锻炼身体”。我爷爷那会儿,“锻炼”就是下地干活,他一生坚持下地干活,就是到了七八十岁,家里的地已经被卖掉了,他还是在自家的后院里种了些黄瓜之类的果蔬,不时的摆弄,所以,他家里从来就不缺新鲜蔬菜吃。奶奶也是一直坚持劳作的,在她去世之前,每年过年的时候我家都会收到老家寄来的奶奶亲手制作的韭花酱(那可是北方吃涮羊肉的必备佐料),如果回老家过年,还可以吃到她亲手泡制的酸白菜。说到这里,我总觉得现在的人养生观点有些错位,他们可以把家里的一切冢务活包给钟点工,甚至连饭也不做,却要花钱、花时间到健身房锻炼身体。我觉得还不如自己做做自己的家务活,照样锻炼身体。不过也许是各人想法不同吧。

  中华文化中的养生之道其实还有很多,比方说遵守作息制度,按时就餐,注意节制饮食、多吃粗粮等。就连中医中药也是中华养生的瑰宝。有时民间的土方子,还真是能治好不少病痛。在我老家有一种植物,据说可以防治感冒,老辈们说那是经验得出的结论,我虽然不知道它到底管什么用,不过好像喝了那种茶的人确实抵抗力强一些。还有前几天老家人寄来的银杏叶子,我以前倒是在公园见过,不过从来没想到那也可以泡来喝,后来听说原来它是可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家人可从来没考虑过它可以治什么疾病,只知道喝那个好,能防病强身。这种思想虽然朴素,但经验却是不错的。

  选了这个题目来写,主要是觉得在这个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里,养生长寿的目标却越来越难达到了。作息时间越来越不能有规律,按时就餐也可能成为一种奢望,粗粮越来越少,劳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也许这些客观情况我们无法改变(总不能让大家都不做事,归隐山林吧?),但是我们至少可以从祖宗的养生之道中悟出一点儿内在的东西,这些东西是客观条件影响不了的,悟到的人必将终身受益。

  (作者:葛琳 中科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2003级硕士研究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