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感悟运动休闲之道实例19:论太极拳之道

  我的母亲一直是太极拳的爱好者。假期回家,我惊奇的发现,妈妈和拳友们打的拳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精彩。原来太极拳还有那么多的不同的套路,且不仅仅是拳,更有太极扇、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棍等。还有从太极拳演变出来的游龙拳、游龙剑、游龙扇等等。妈妈告诉我,以前因为工作忙,只能在业余时间练习练习,因此只是最简单的“简化24式”太极拳。退休了,就有时间真正的研究太极拳,越研究越感受到太极拳中蕴涵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变化万千。而且,不同的人在演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感悟,于是又变生出不同的门类派别,真可谓百家争鸣,但万变又不离其中——那就是“太极”!

  经过一番研究我发现: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项身体运动,还具有极其深刻的哲理基础。太极拳发源于明末清初,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的渗透和影响,具有哲理性,充满了辩证了思想。从哲学角度来看,太极拳被誉为“哲拳”,这不仅由于太极拳的称谓本身就来自于中国文化“易”家之道,更由于太极拳的动作要领蕴涵着深刻的哲学意味。

  正如杨式太极拳传人杨橙甫所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也。”我理解的太极拳中体现的中国文化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易家学说:《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提出“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太极拳的拳理阐释、拳架构成、运动规律、技术要求、攻守原则等都充分的体现了易家学说之道。二是道家之说:老子看到“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两者莫之能胜”,意即看上去柔弱的水却能冲决一切坚强障碍。以草为例:“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徙,柔弱者生之徙”,由此概括出“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坚”,“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在太极拳中就有“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柔可刚”的“反者”的技击思想。另外,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追求虚静的修道思想影响了太极拳的“心静”、“神敛”要求的形成;道家“周行不殆”的循环思想形成了太极拳“圆”的运动特征,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对应了太极拳“松静自然”、“舍己从人”的技术要求;老子的“虚其心,实其腹”的修道状态直接指导了太极拳“含胸拔背”、“气沉丹田”等等。

  在结合文化对太极拳进行了一番研究之后,再去看妈妈和拳友打拳,更加能够领略刚柔并济、起承开合之中蕴涵的行云流水般的形体艺术感和精神境界。

  学拳是一项修炼,妈妈说练拳也是“练人”——练筋骨、练肌肉、练意志、更练人的生活态度——“圆活”、“松静自然”、“宁心静气”,后者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道”的境界。

  (作者:高垒 中科大管理学院 2002级硕士研究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