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感悟众妙之门实例11:道在我心中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是这样说的,于是有人就有了这样的说法,既然不可道,为何我们要去研究,要去思考呢?正如对于知识,可能也会有同样的疑惑:最经典和最有价值的真知在书本上是找不到的,但我们为什么还是要去著书、去读书呢?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说法。正如“烘云”之于“托月”,道确实是不可以直接表述出来的,但是,只有去说了,去想了,去悟了,才能在心中慢慢形成对它的认识;只有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再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将知识升华,才能找到真正的、“不可名”的真知——道。

  个人认为,道原本是不可分的。但有于人、于天的侧重:于人,道是个人的内心感悟、心灵体会所能达到的境界,是心灵与心灵、与万物的交融和共鸣;于天,可能就是所谓的天道吧,整个宇宙生生不息,整个社会不断地发展而最终达到万物的共存共容,自然和谐。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和谐,平静地包容一切,像水一样的心境,才能对生活,对事情有更深刻的体会和感知,汹涌澎湃的水面是倒映不出蓝天白云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想要置身其中,只能用我们平静淡然的心去感受。另一方面,自然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都会让我们心境更加平和,更能体会到事情本原的属性,它会给我们的心灵打开一扇窗户。我有这样的体会,看过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品过一首美丽的小诗,赏过一幅传世的名画后,心情的愉悦使得学习、工作、思考都很有效率。真善美的东西,其中就深含着道的成分。道是共通的,所以,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中的美、艺术中的美、大自然的美,在其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让我们对生命之内的心灵,生命之外的大千世界有更深刻的感悟。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当你刻意去追求,有太多的执着,计较得太多,得失心太重,反而会事事不得其法,唯有注意过程本身,全身心的投入,享受做事过程的本身所带来的乐趣,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那么,在不知不觉中,你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如同登山,向着顶峰,保证了方向不错,却不能老想着那遥远的山峰。如果能享受登山过程中的每一步的美景,脚步向着山顶踏实的前进着,当最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时,更能感悟这一路的收获,更能让山顶的美景给我们的灵魂带来升华。又如开车,得开车之道的人是在享受开车的过程和其带来的愉悦,而不在为了那些烦琐的操作方法和交通法规而苦恼。感觉这样其实是得到了登山之道,也有了开车之道。做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也有同样的层次不同,得道之前,只是随着别人的思路,按照各样规范和准则来做,当真正领悟其中真谛,却能得到极大的自由,可任凭思想天马行空,有了“庖丁解牛”的神乎其技、更有了“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游”的畅快。

  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下,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努力和特长,不会用权力去压迫其他人,甚至无所谓权力;也无利已的思想,人人都有了真正的自由。那是一种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个性能够自由张扬的社会。“天下为公”,那时候,人们也没有私欲,就没有争斗,没有产生罪恶的根源。中国古代人们的最高的社会理想“大同社会”和我们现在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种意义下是如此的不谋而合,它们都是道在个人层面,在自然层面,在社会层面的充分实现。没有了强权专治,没有了三六九等,个人、自然界、社会的事物都能顺应着自己的本性,按着自己的规律而不是人为强加上的规则而运行不息,前进不止。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大道吧。

  (作者:金鑫  中科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2006级硕士研究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