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感悟创造之道实例2:创造境界与中国文化

  这个学期我申请了助教工作,在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题目,以前自己当学生的时候也做过,但是没有仔细考虑过,只看做出来的结果和参考答案一致就行了。现在出于工作的需要再来做这些题目发现可以有多种方法来求解,而且发现有些题目做出来的结果与参考答案不一致,最终经过一番求证,证明参考答案是错的,然后我再讲给学生,告诉他们正确的解法。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创造,因为我自己动了脑筋、花费了心力,同时所得的成果起到了教育别人的作用,应该说是对社会,至少是对一部分人有益处的,所以这是一个创造。可见,创造亦非什么难事,你我皆可做到。

  但是,这个创造却又不是那么容易取得的。在我刚开始发现一些题目有问题的时候,我并不敢确信,我先仔细验算了计算过程,没有问题,然后仔细的考虑了解题思路,发现与参考答案不一致,那么是不是我错了?我认真思考之后,觉得自己的思路没有问题,反而是参考答案有问题,但是我仍然不敢否定参考答案。之后,我查阅了课本和一些资料,从其所论述的理论来看,参考答案的解题思路是有问题的,最后我询问了老师,老师也认为参考答案有误,我这才敢确定确实是参考答案错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最终推翻了参考答案的解题思路,是在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才得到的。这是因为创造是要从无到有,要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必须要有坚强的后盾或者说有强大的穿透力才能支撑起一个新的事物。这个坚强的后盾就是综合全面的分析问题,从更高的高度通观全局发现旧事物的缺点,然后提出解决办法也就是创造新事物。这样看来,创造其实是人们追求事物完美性的过程中的劳动,这个劳动包括全面了解过去、提出新方案和小心求证。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文化中的“道"。道,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最高追求。然而,什么是道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是无法说出来的,只能靠自己去体会、去领悟。刘仲林老师指出,道是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结合前面所述“创造是人们追求事物完美性过程中的劳动",这不正是创造的境界吗?创造是人们认识、改造事物的实践,而道则是这一实践中所达到的境界。

  通过这件事情,使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巨大的哲学宝藏,学习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创造境界是大有裨益的。就中国文化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观念上、理论上、方法上、灵感上等方面都对科技创新发挥着重大的启迪或实用功能。

  一、在观念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综合观、有机观、和谐观、天人合一观等会在科学技术创新中产生重大作用。协同学的创始人H.哈肯指出:“协同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在整体性观念上有很深的联系”。他创立的理论是受“西方的分析式思维和东方的整体性思维,比如说中医的影响。

  二、在理论上。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学说、太极模型、中庸学说、相生相克说,象数论、元气学说、天地人“三才”说、经络学说、道法自然说、厚德载物学说、有机建筑论、因地制宜说、因时制宜说、因人制宜说等,至今都有其科学价值。现代生态学研究表明,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相生相克说要比著名的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说科学,亦更符合实际:1、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说只强调竞争,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生相克说不但强调竞争,即相克,又同时强调了协同生存,即相生;2、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说中看不到协同生存与生存竞争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生相克说,则清楚地表明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生物之间既有协同生存又有生存竞争,相生中有相克,相克中有相生。

  三、在方法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取象比类法、运数比类法、效仿自然法、尚象制器法、彰往察来法、程序性算法、有机农法等今天依然有价值。中国科学院吴文俊院士运用东方传统的程序性算法研究当代数学的前沿领域——几何定理机器证明,创立了国际上公认的“吴文俊消元法”(简称吴方法),成为当今国际数学机械化研究的一大突破。

  四、在灵感上。中国传统文化富有哲理,能启迪人们进行科技创造,这在现代科技史上已屡有事例。例如,美国生态学家R.L.林德曼受中国“大鱼吃小鱼,小鱼吃麻虾,麻虾吃泥巴”谚语的启示,创立食物链学说;受“一山不能存二虎”谚语的启迪,创立金字塔营养结构学说,从而建立现代生态理论体系。

  以上事实和无数实例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对科技创新起着重大作用。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糟粕。儒家的保守、道家的消极等对科技创造是不利的。杨振宁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关系时,就指出儒家文化的保守性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抗拒西方科学思想的最大原因,从而导致了中国近代科技的落伍。

  无论如何,只要我们自己能在学习钻研中国传统文化时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则一定能在科技创新、创造境界修养上受益匪浅。

  (作者:左艳波 中科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2003级硕士研究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