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感悟创造之道实例1:经历与创造

  写下一个有些怪的名字,这是不是创造?学期末的政治论文,以为又是一如既往的Ctrl-C加Ctrl-V。老师给的“亲身感悟创造”题目是个打击,审了半天题,竟不知从何下手,漫无目的地在网上搜了一圈,一无所获。站在窗口吹了会儿凉风,脑子清楚了,也有些豁然了,既然是写自己的感悟,那就实话实说吧。

  印象中,自己曾经对很多事情都好奇,而好奇无疑是创造的一个必备条件。现在能记得的就是特小的时候,自己躺在幼儿园的木床上,头顶是一扇能看见天的窗。中午被老师强制着午睡总是睡不着,那会儿就瞪着眼睛看着窗子外边的云,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云彩是会流动的。当时绝对是个大发现,和周围的小朋友说起来他们还都不相信。这件事我一直记着的,总觉得自己那个时候还有着对周围未知事务的探求精神。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我也一直记着,但一直没有知道答案直到现在,那就是上了小学的事了。自然课上,老师讲月亮的阴晴圆缺是因为地球挡住了照到月球表面的太阳光,可自己一直想不明白,如果是月亮被挡住的部分是地球的影子的话,那么月亮明亮和黑暗部分的交界一定应该是弯向圆心的弧线(当然,是指有多半个月亮在天上的时候)。但我连着看了好几个月的月亮,在农历每个月的十五左右的月亮明亮和黑暗部分的交界却是往外凸的,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上课的时候问了老师,大概那天有些什么领导听课,老师也没有想到我会问这样的问题,没答出来就尴尬在讲台上。课后我被请了家长,大意是说我上课捣乱给班里和老师的前途带来了很坏的影响。那时候人小胆也小,很是惧怕老师和家长的权威,也就懂得了问题是不能瞎问的。后来不再问问题,也就不想去知道很多问题的答案,再后来干脆就不想了。这是对自己创造力的扼杀。现在的小学生比我当时的境况要好得多,老师们不再讨厌他们问问题,而是学着国外的方式引导他们去思考,一个孩子整天胡思乱想也总会有人维护他说那是天才的表征。他们这拨人成长起来会比我们更富创造力吧,最起码他们的个性一定比我们强。

  上了初中开始参加各种各样的奥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轮番上阵,六年的中学时光周末就没有踏踏实实休息过,总是在各式各样的培训班、集训队之间周旋。当时最大的成就感就来自于解题,把哪年哪月的奥赛题拿出来给大家做,看谁做的最快。都说奥赛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相关学科年轻人的知识智力水平,但我学了这许多年总觉得变了味儿。我参加的学习班总是先来给你做大量的题,然后就会有一位老师告诉你一些所谓解题的规律,再以后又是大量的题目用这个规律去套着解出来。每到阶段测试的时候,就检验你是否知道题目是属于哪种类型,然后用现成的方法做出来就行了。诸位搞培训的老师在奥赛培训中浸淫已久,任它题目是孙悟空七十二变也是总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因为个人能力的限制,我没能晋级到更高级别的集训队,但就在自己身边那些钻在题目套路里的同仁身上是很难看到灵光闪现的,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思考题目所属的范畴却不去想想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去解决。老师给的套路经常是有效的,想创出一个新的方法总是有些艰难的,不肯去创新有一个原因就是人的懒惰。几年的奥赛培训中,我一直感谢我的物理老师张兆然,是他一直鼓励我们要敢想敢做,而且他最赞赏的就是打破常规不要拘泥于俗套。记得一次我们去参加全国应用物理竞赛,预赛中有一个小题目大意是要求用一个可乐瓶,水和一张纸还有其它的一些材料以最简单的方法来验证大气压的存在。参赛的其他选手无一例外地将水灌入可乐瓶中,然后用纸贴在瓶口上,再将可乐瓶倒置——纸就被大气压压在了瓶口上。我的方法和大家的不同,我直接用嘴从可乐瓶中吸气——可乐瓶外边的大气压就将瓶子压瘪了,这同样证实了大气压的存在。张老师对这个方法一直赞许有加,直到后来好几届物理竞赛培训时他还屡屡提起。其实有时候创造也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它需要的是要能够跳出圈子去看问题。而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包括奥赛班这种所谓的精英教育,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的思维,剥夺了人从思考中得到的乐趣。

  现在在大学里,面临着博士毕业这道坎,为了能顺顺当当地完成五年的学业,我必须强迫自己主动去想并且要去尽可能地多想一些事情。自己也一直在努力,毕竟觉得有一些压力。创造在旁人看来很经常的表现形式就是灵机一动,似乎总是有很多的奇思妙想都是在一瞬间迸发的,但真正操作起来却绝非如此。一个新奇想法的背后是敏锐的观察和知识的积累等等因素。我已经看过了不少论文,经常会为了文中某些闪光点拍案叫绝,一个巧妙的构思往往会解决很多经年累月遗留的问题。就在不久前我听了现在北京计算所的胡伟武师兄做的关于龙芯的报告——胡师兄是我所敬佩的人之一,无论才学还是人品都很值得我学习,他是我们第一款国产通用CPU的缔造者———他在报告中提到了一项新技术,仅仅通过增加一个特权位就解决了困扰研究人员及计算机用户很长时间的缓冲区溢出问题,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能解决的问题,自有了缓冲区溢出这种攻击方式以来,这么多年里就是没有人能够去从根本上攻克它。而胡师兄自己在设计CPU时,很敏锐地捕捉到了系统设计中的这一需求。增加一个特权位,看似很容易的招数,但如果没有对计算机系统结构透彻的理解也是绝对想不出来的。胡师兄在做CPU正式流片之前反复用软件仿真,发现了很多设计的缺陷和疏漏,一次又一次理论验证和工程实现,最终造出了我们国家第一枚通用处理器芯片,被专家评价为其贡献不亚于“两弹一星”。白手起家总是很艰难的,更何况是要跑在那些起步早的人的前面。创造就是这样的,如果只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那就总也抬不起头来。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另辟蹊径,闯出一条我们自己的路。

  对于国内培养创造力的土壤,我有一些看法,传统的中国的基础教育曾经扼杀了很多孩子的创造力,现在虽有改观但也还是和国外的环境有很大差距,毕竟积重难返。经历了太长时间的压制,中国人缺乏系统的对创造力的开发,我认为创造学应该是一门在国人中普及的科学,就好像刘仲林老师课上谈及的那几种经典的创造学方法,我听了以后就感觉受益不浅。

  我们的祖国拥有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她才会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是我们这代人的义务。我们要担负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重任,为我们的祖国创造出辉煌的明天。

  (作者:王峰 中科大计算机科学技术系2002级硕博连读研究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