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感悟学习之道实例19:“道”来源于实践

  从最早接触老子开始,便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说法产生了疑问,感到似懂非懂。随着我进了实验室,社会阅历的不断增长,我开始慢慢的理解老子的话了。

  进实验室后导师给我的第一项工作是制备电转化感受态细胞。我手头上有一套原文的实验指导,这不是很简单的吗?我想,我只要按照实验指导上的步骤按部就班不就行了吗。于是我就按照实验指导,摇菌、测OD、离心、重悬细胞……,每一步都是极其简单的操作,心想这个实验肯当会很顺利。可是,等实验完成,检测电转化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的时候我却傻眼了:效率极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的每一步操作都是严格按照实验指导的呀。我又按照实验指导重复了好几次实验,但是结果还是制备的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偏低。

  于是我向实验室中其他做过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人请教实验心得,我发现,大家制备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质量不是很稳定,有时效率会很高,有时却低的不能用。于是我又查阅了大量制备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相关的文献书籍,通过对文献书籍的研究,我了解到了直接影响电转化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的因素。然后,我将这些因素对应到实验指导中的每个步骤中,发现这些步骤的地位并不是相同的,有些步骤需要极其严格,有的则对制备的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转化效率没有太大的影响。我根据实验室其他人的实验经验以及我自己在实验中的体会,再加上对电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原理的理解,我对实验指导进行了一些修改,突出了关键步骤。通过实验的验证,我发现新的步骤制备的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明显提高了很多,而且质量也稳定了。

  可能理论上存在的最优的制备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步骤方法就是制备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道”吧。写实验指导的人可能对这个“道”已经了然于心,但是当他要把这个“道”表达出来的时候,他需要用有限的文字,根据自己实验的情况,有侧重的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就会有不少信息丢失,不同的人读了之后都会有各自的理解,于是每个人从文字上得到的“道”便不再是“道”的本来面貌了。

  如何才能得到“道”呢?如果仅仅是“看”实验指导,不自己动手实践,那么自以为是得到了实验之道。但是由于文字表述能力的有限,每个人的阅历不同,便会得到不同的理解,于是我们心中的“道”也就不再是“道”的原本面貌了。

  要想得“道”,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道”来源于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提炼、升华与总结。要想悟“道”,也必须要到实践中去体会。就像我刚刚开始做感受态细胞的时候一样,没有实践,仅凭一本实验指导,前后总共只有上百字。虽然动手实验之前我已做了很好的准备,并对实验步骤了然于心,但是真正开始动手的时候却总是出问题,制备的电转化感受态细胞转化效率很低。之后,通过自己的实践,查阅文献书籍,请教其他做过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人,然后根据自己实验的心得体会,和当前的实验条件修正和优化实验步骤,最终克服了这个实验难题。这就像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学习游泳一样,如果仅仅是站在岸边观看、学习,自己不亲自跳下水去实践,那么就永远也不可能学会游泳。

  要想悟“道”必须要到实践中去,但是悟道的实践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现有的知识大都以文字图片的形式记录在各个文献、杂志、书籍当中,这些都是前人实践的总结。现代科学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关于不同领域的“道”的认识,如果我们要想悟“道”也就必须以前人的认识为基础。比如说,我刚开始做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时候,手头上有前人实践的总结——实验指导和相关的文献书籍,另外,我还从别人那里得到了他们制备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心得体会。虽然我们不能仅仅由此就得到“道”的真实全貌,但是如果让我完全从头开始认识“道”也是不现实的,因为现有的关于电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的认识是包括微生物学家到化学家、物理学家等等多个领域的好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才取得的,我们仅仅凭借自己的实践是不可能取得这些认识的。

  由于人们对“道”的认识是渐进的,因此,人们的认识就不可避免会发生错误,被假象迷惑。此外,不同的人认识世界的环境不尽相同,因此“尽信书不如无书”,这需要我们用批判的眼光广泛摄取不同的人的对“道”的认识,把这些认识联系到自己的科研活动、认识“道”的活动中去,而服务自己的“悟道”。

  (作者:田绪 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