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专题讲座

融中西文化,上两所大学

  

  ——刘仲林教授在合肥一中讲学要点

  兰婧娴Phebe Lan(记录整理)

  (合肥一中加拿大高中11年级)

  2013年5月8日,合肥一中国际部很荣幸的邀请到中科大博士生导师刘仲林教授来给学生、老师以及家长做中华文化讲座。本次讲座的主题为“会通中西方,兼修两大学。”

  在正式讲座之前,刘教授给同学们播放了一个视频,透过一个“zoom”的变化,形象比喻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要仅仅只看见一个方面,而要站在一个宏观整体的角度来评价。同时对于文化也是一样,不要说只学或只赏识东方或者西方文化。著名国学大师林学堂先生曾经说过:“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句话说到东西文化应该得以兼得,但是后半句话,刘教授认为不仅要“评”而且应该要“作”,即改为“一心作宇宙文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作”具有“创作”的含义,这样更符合当代需要的创造力。

  刘教授将正式讲座分为了四个部分:

  一、两位大师的故事

  钱穆先生是中国著名哲学家和史学家,他指出:“西方现代科学传入中国,正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得益彰之妙,而并有水乳交融之趣。格物之学与格心之学相会通,现代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相会通,正是中国学术界此下应努力向往之一境,亦是求中国文化进展所必应有之一种努力也。”钱穆先生认为: “我们该把握历史传统思想来开创我们时代的新思想,来完成我们时代的新使命。”钱先生认为西方现代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相汇通的,我们不应该带着偏激的想法看待西方科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

  钱伟长先生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同时也是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钱伟长先生是钱穆先生的侄子,所以从小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当钱伟长先生考入清华大学之后,对于物理有着执着的情感,所以弃文从理,并考入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钱伟长先生认为: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科学技术有重要作用,并且影响着人们的逻辑思维去思考。他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与文明的国家,具有独特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我自己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非常喜爱研读先贤的文化经典,曾想献身于传统文化的研修。后来,虽然从事了科学研究事业,但自幼获得的学养对我一生如何做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都有深刻的影响。具有华人血统的科学家几乎都深受民族传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能够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所创造,是同这种影响密不可分的。”

  两位钱先生的思想碰撞在云南省的岩泉禅寺留下了深刻的痕迹。钱伟长先生曾为岩泉禅寺题字作为此寺庙的牌匾,这使得岩泉禅寺成为中国唯一意外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题字的寺庙。当年钱伟长先生结婚后来到岩泉禅寺,重游时为该寺题了“岩坚泉清,宜结良缘”。这8个字从浅层是表达钱先生对于妻子的爱,深层则表达科技与人文、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宜结良缘”。

  二、中西文化的不同特质

  A.:“天人合一”和“主客二分”。B.:中华传统文化特长为意象思维,通过阴阳、五行和八卦等,“立象尽意”;而西方文化特长是概念思维,通过形式逻辑,归纳、演绎等,进行“概念推理”。C.:张之洞指出:中学为“内学”,主要是修身心;西学为外学,主要是应世事。

  三、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刘教授认为“传道”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大学之道”的根本,而西式大学是分科性大学,其重点是“授业”,及传授知识。

  不同的学者,对道有不同的解读。在指出道的道路、道德、道理、道境等多层含义后,刘教授给出境界之“道”的一个基本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通过分析庖丁解牛、张秉贵售糖果等实践事例,刘教授指出:人做事依次可以达到三个境界:一为“族人”,形容对于事物不熟悉,技术很低。二为“良人”,表示熟悉事物,技术良好。三为“道人”,超越技术层面,达到对事物的整体领悟。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说,学知识越学越多,修道越修越少。刘教授指出:学习知识是一种解构分析方法,首先对客体进行认识分析,从中获得有关客体的知识,自然会越学越多;而修道是一种把知识或技术融会贯通的过程,要做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即忘掉分解的知识的细节,使知识不用再死记硬背,而是变为身体的一部分,所以越修越少。

  四、学修中华文化大学

  刘教授指出:我国目前的大学着眼点是“为学”,而中华传统文化着眼点是“为道”。通过建设“中华文化大学”,弥补现在大学“传道”的不足,以便形成以中西文化会通为导向、“为学”与“为道”互补协调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新探索。在校领导支持下,中国科大2010年创办了“中华文化大学堂”。大学堂每月的第三周的周日下午,在中国科大水上报告厅定期举行讲学活动。目前“中华文化大学网”也已经开通(http://zhwhdx.ustc.edu.cn ),正在逐步形成大学堂、大学网、大学报三位一体的中华文化大学教学平台。

  公益性、开放性的中华文化大学,其定位是“承道统、启新命、同修行”,没有知识和学历门槛,欢迎校内外人士参加。现在参加学习的年龄从十五岁到九十岁、学历从小学到博士都有。一中国际学校的同学到国外的机会多,在国外,大家每个人都是中华文化的形象“大使”,学修中华文化更为重要,欢迎大家到中科大参加学修活动。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