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来自天津的中华文化大学学修消息

 

来自天津的中华文化大学学修消息

 

天津师范大学的于慧玲副教授、鲍国华副教授是中华文化大学基础教材《中华文化精修入门》的编委成员,其中于慧玲老师还专程到中科大中华文化大学堂授过课,他们把中华文化大学的理念和思想与本职的教学活密切结合,为中华文化大学天津学区的建设做出富有新意的探索。这里,我们简要报道一下本学期于惠玲老师的教学活动。

于慧玲老师在本学期2012级教育硕士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学中,以《中华文化精修入门》为基础,结合高校教育硕士教学与生活的实际需要,突出中华文化“大学之道”理念,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和系统讲授。全部课程共分八个模块。它们分别是:1、绪论;2、道——中华文化的总追求;3、儒家;4、道家;5、易家;6、禅家;7、创家;8、结语。基本上各个模块的学习研究紧紧围绕各家各派不同的“金字塔结构”的求道图为核心,结合大家众所关心的文化热点问题,提出3-4个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图1、教育硕士班学习《中华文化精修入门》

 

通过八个模块的学习研讨,同学们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得到极大地培养和提高。比如,同学比较集中感兴趣的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悟道”、“如何正确看待《周易》的占卜”等问题,大家讨论热烈。同学们对中传统文化代表性的学派儒家、道家、禅家、易家,特别是对《周易》中作为中华文化创新思想源头活水的“生生日新”的哲学和思想,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图2、于慧玲老师(右)与教学骨干一起备课

 

同学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都一致赞同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思想。同学们认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对于繁荣发展中国新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对于中华文化从“仁学”向“创学”的转化,如何在实践中领悟“创造之道”,同学们觉得开阔了眼界,需要在今后生活和学习中进一步体会。

经过大家的投稿和编辑,文图并茂的《中华文化大学堂(天津)》学刊创办出来,许多同学的感悟文章登上了学刊:杨立雅“周易教我们如何生活”、李雯“为心灵腾出一片空地”、赵家慧“解放——任生命逍遥”、刘雪利“学习应顺应自然”、蒲先军“把握时间与空间”、李楠“顺其自然”、马平“舍得”、刘雪利“经济危机中的阴阳哲学——易家思想之感悟篇”等。

同学们特别希望与中科大中华文化大学堂保持更密切联系,更深入地加入到中华文化大学的学修活动中来,并希望中华文化大学越办越好,继续宣传弘扬“综合创新”思想,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贡献。

(中华大天津学区 童秀)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