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哲学的局限性——作者 知者生存

  

  【中华文化大学网按】本学期开设“中西哲学史导论”课程,中西哲学比较和会通问题是课程的一项重点内容。网友“知者生存”对中国哲学的局限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观点思路清晰,尚不够深刻,现介绍给大家,供进一步反思探讨。

  把中国哲学视为道德哲学,而把西方哲学视为主要是关于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知识论的看法,在有关中西哲学比较的讨论中,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普遍赞成的共识,这种共识,源于人们对知识价值和对人类自身本质的深刻理解。

  我们看到,中国哲学在其民族文化的氛围中有着自己的传统,它既不是“人从哪里来”的哲学,也不是“人到哪里去”的哲学,所以中国哲学不能归类于有关对人类自身认识的哲学体系。但是,中国哲学又有别于西方的神学,中国哲学这一显著的特性,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哲学在中国文化中并不占据显赫的地位,而且没有建立自己的、完整的、系统的以研究知识价值为主体的理论体系。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哲学一直未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论,以及没有建立完整的知识哲学体系。

  上述结论的主要理由是:在中国诸多哲学著作中,并没有关于知识的性质、形式、作用是什么的系统论述,也没有这方面经典的、完整的、系统的、有代表性的论著。

  事实正是如此,不了解知识的性质,不去积累自然、社会中无数“知道的事实”,就很难发现一种新思想,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因为,哲学的原意是智慧的科学,数学、逻辑学等科学都是“知道事实”的组合。比如一谈到数学知识,往往想到的只是点、线、面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表达这些关系的公理、定理等。但是,纯粹数学这门科学,不仅是人类最富于创造性的产物,而且是“诸多事实认识的综合体”。

  爱因斯坦就认为:数的概念就是对事实的确认,是人心的一种发明。他说:“比如整数系,显然就是人类头脑的一种发明,一种自己创造的工具,它使某些感觉经验的整理十分简化了。”再如,我们如果提到逻辑知识,多半会自然想到那些枯燥乏味的推导公式,其实,逻辑知识的唯一目的是说明人类推理能力的客观性,让人们的认识更加接近于真理。

  应该说,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特点,但西方哲学更注意知识和真理的研究,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早在上百年前,西方哲学就十分注重对知识价值的研究,并渐渐形成了西方哲学的基本内容。众所周知,“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但笛卡尔哲学真正的前提却是对“自我”的确认。他认为什么都可以加以怀疑,但“我在怀疑”本身却是绝对真实的。因为,“我思故我在”的知识,乃是一个人所体会到的知识。笛卡尔在哲学史上的贡献在于:他运用理性的怀疑方法,确立了“认识自我”在人类哲学中的地位。

  一般认为,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知识的研究至少可追溯到笛卡尔的《沉思录》和斯宾诺莎的《知性改进论》。实际上,西方古代哲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早已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例如:柏拉图早在《泰阿泰德》篇中就提出了对知识的研究是哲学的主题,什么是知识的问题,因此被称之为“泰阿泰德学说”。

  哲学的重要性,实质上并不在于它是“科学的科学”,而在于它为一切自然和社会科学提供了认识的方法。真正把知识论看成是哲学的核心,看成是数学、自然科学可靠基础的哲学家,应该是康德。康德认为: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只能是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而对于自在之物,如上帝、梦幻、灵魂,则不可能形成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

  费希特后来继承了康德哲学的传统,他更加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知识学”。他认为知识不仅是哲学的中心命题,而且就是哲学本身,因而在他的哲学中摒弃了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更加突出了人“自我”在哲学中的地位。正是由于费希特认为“知识学”的基础就是人“自我”,因此费希特的哲学实际上就是一门“知识学”。

  我一直这样认为,从笛卡尔对“心”的认知,到康德、费希特对“自我”的认识,再到黑格尔的“绝对理念”,是一种必然性的逻辑进展。正是黑格尔把康德、费希特哲学中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客观化,提升到了“现象世界”,并把世界万物的本原称之为“绝对理念”、“世界理性”、“宇宙精神”等。因为,黑格尔就这样认为:作为宇宙万物实体的“绝对理念”乃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具有创造性的认识主体。黑格尔哲学中的这种人本学特征,在其早期著作《精神现象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在康德之后,尤其是在新黑格尔主义的影响之后,“人的问题”、“知识的问题”已经成为西方哲学家们普遍关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并且已将对知识的研究放到了哲学研究中高于一切的地位。正是因为如此,在西方哲学史中,似乎不谈知识,不讨论知识,不研究知识,就没有资格成为一名哲学家。

  虽然也有人认为,提出以上问题的哲学家,并不见得比那些未提出这类问题的哲学家的知识更为渊博。然而,提出以上问题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在这些有关知识的诸多新命题中,为后来西方许多新门类哲学的形成,特别是认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对上述西方哲学史的回顾,旨在说明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对人类知识的认知,以及对人“自我”的认识,是西方传统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

  而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知识的研究如何呢?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至今为止,中国人并没有一门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学问世。并且认为:中国哲学对人类知识的研究,仍是一个中国人很少足及的领域,造成以上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知识真正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

  事实正是如此,任何哲学研究的方向及其命题的选择,一定是建立在对世间万物认识基础之上的。虽然中国古代社会中积累的思辨及科学知识,在某一时期、某一些方面并不亚于西方许多国家,但要真正将知识的研究作为哲学研究的重大命题,需要认识和思想上的基础。但就是这些基础,同中国人皇权崇拜意识和迷信意识是格格不入的。

  原因是:中国的皇帝或君主们更需要的并不是科技知识,他们更需要的是民众的“克己”和“顺从”;一般的中国人,当他们偶遇困难时,往往不会求助于科学,而是求助于神灵。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由于中国人的思想受到封建皇权意识、神灵崇拜意识的严重束缚,这正是中国哲学一直不能将“人的问题”,以及将对人类知识的研究作为最崇高主题的根本原因。

  以上原因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只是重点依据传统来加强人的道德涵养体系,过分地强调人性道德伦理的层面,而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知识在道德涵养中的决定作用,所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偏重伦理道德的小径,而不是走上一条西方哲学强调认识真理,强调知识价值的道路。

  中国传统哲学对人性和对知识研究方面确实存在明显的不足,这是客观存在着的事实。什么是知识?知识与人的关系怎样?知识有哪些种类?知识增长的规律是什么?知识与人类物质财富的关系如何?知识是易变的还是确定的?上述诸多问题,在中国众多哲学著作中,并没有明确、完整、系统的表述。

  虽然,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中国现代哲学吸收和介绍了西方哲学主要流派的思想,但直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国哲学才逐渐走上了另一条新的道路。其标志是中国一些新派哲学家,开始创建以认识论为主题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影响较大,且有自己思想体系的哲学家,当数冯友兰、熊十力和金岳霖等。

  《贞元六书》是哲学家冯友兰思想体系的代表作,其主题为形而上学、人生境界说等。而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可称之为中国典型的人本哲学的代表作。但是,在以上这些近代哲学家的著作中,他们的哲学却很少以知识为研究的根本主题。

  当然,也并不是没有人窥视过这片领域。张东荪曾于1934年发表了《认识论》一书。此书是中国最早的认识论专著,但它仍以介绍西方的认识论思想为主,且搬得较多,又缺乏严密的逻辑方法,前后颇多不一贯之处,所以不能自成知识学说的一家之言。

  真正把对知识领域研究作为明确主题的,应是金岳霖的《知识论》。此书在思想的深度,论证的严密细致,理论的创造性方面,都是张东荪一书所不能比拟的。

  但是,我们虽然看到《知识论》一书,可以使金岳霖成为中国知识论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但他毕竟不是中国哲学从“道德哲学”向“认知哲学”转向的奠基者。理由是:金岳霖并不是像康德那样,把知识看作是哲学的核心。相反,他却仍然沿袭康德之前的哲学传统,认为本体论或玄学是哲学的核心,是知识论的基础。因为,他仍然认为:玄学是“统摄全部哲学的”。

  无论怎样,《知识论》毕竟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有关研究知识的巨著。令人遗憾的是,自金岳霖之后,在中国哲学界,却很少有人把研究人类知识的真正价值,作为一个人终生研究的课题。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有理由认为:从20年代到40年代,中国哲学总体上仍然没有超越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仍然没有走出“道德哲学”的圈子。同时,还可以认为:中国哲学对人类知识领域的研究,仍然是一片尚未大规模耕耘的处女地。

  但是,现实正在等待着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任何一个民族。在当今世界上,走在世界民族之林前列的民族,无一不是重视和崇尚知识的民族。这就表明:加强对人自身本质和知识本质的研究,不仅应该是中国哲学研究最崇高的主题,而且应该成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哲学研究最崇高的主题。

  所以我认为:加强对人类知识本质和人自身本质的研究,应引起中国哲学界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对人类知识研究的众多课题,应当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不仅是中国哲学增强社会实用性的重要途径,而且是中国哲学走出“经院”的必由之路。

  事实正是如此,“有知识才有人类”,知识是人类生存、发展唯一的“依赖物”。对人类知识的本质缺乏系统的研究,必然会影响和桎梏中国人的哲学意识,哲学意识的落后,必然会造成中国人的思想落后,直接影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

  显然,中国哲学应当调整着力的方向了,研究人类知识,研究人类自身,研究人类的本质,应当成为中国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主题。并且,我们会逐渐认识到:在这些对人类本质和知识本质的研究中,蕴藏着中国社会实现进步的全部基础,蕴藏着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强大的精神和物质力量!

  请参阅http://bbs.tianya.cn/post-no01-220204-1.shtml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