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启中哲与文化大建设时代——社论1

中华文化大学社论 №2013-01

  

【中华文化大学网编者按】“大学社论”栏目是代表中华文化大学官方观点的社论文章,社论结合中华文化理论建设和社会实践的难点或热点问题,重点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发表本大学的独立观点和见解,是各界人士了解中华文化大学思想观点的重要渠道。自网站开通以来,本栏目已发表了数篇文章,尚没有社论的标志和编号,可算是本栏目的“预热”。从今日起“社论”正式亮相。欢迎读者批评、指正。媒体或网络转载,务请标明社论出处。

  

  20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历程已近百年,给人们留下最深刻的深刻印象是:体现中西两大文化激烈交锋的“运动”层出不穷,而代表中西会通的“新文化”理论寥若晨星。这一多一少,凸显了“新文化”本身建设之薄弱。

  特别是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中国本土哲学,一直以对历史经典的诠释、考证、论析占统治地位,而反映时代发展的新观点、新理论、新学派则被边缘化,以致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所谓中国哲学研究就中国哲学史研究,无须再结合时代变革发展。随着20世纪上半叶以新思想崭露头角的中国哲学大师陆续退出学术舞台,愈加令人倍感中国哲学理论冰封的凉意,这和如火如荼的改革时代比较,真的恍如隔世。

  中国改革是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大业,其中文化在引领发展、推动深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长链中,文化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上,它既是经济改革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政治改革水到渠成的思想基础。

  我们现在看到,一方面,在急功近利的社会背景下,文化成了经济和政治的陪衬,理论发展长期停滞不前;另一方面,“文化”一词满天飞,呈泛滥之态:从企业文化、明星文化、旅游文化到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似乎到处都是文化。“文化搭台,XX唱戏”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中华文化好比一棵大树,看上去枝繁叶茂,却掩盖了大树主干欠发达。

  现在我们看到文化理论,或受西方文化模式影响、或受前苏联文化模式影响、或受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影响,十分缺乏以中华本土文化为基础、以中西文化会通为方向的新理论、新模式探索。

  早在1631年,明代学者徐光启就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的远见。回顾300多年来中华文化经历的风风雨雨,可以清晰感受到:引进传播一种外来文化固然难,而把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会贯通更是难上加难,全盘西化和国粹主义之所以百年争议不断,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把两种不同文化基因整合在一起的巨大挑战。而徐光启“必须会通”,告诫国人,面对这一艰巨挑战,是回避绕行不过去的,沿袭旧路应付不了的,急功近利无法完成的,能满足“必须”的,唯有开启一个以新文化理论创建为中心的 “百家争鸣”时代。

  20世纪中叶以来,大陆和台湾(包括港澳)的社会文化转型走过了不同道路,但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对中华文化新理论建设及其大众普及的忽视。张岱年先生深刻指出:“现在中国人的思想,或则依傍古人,或则追随西哲,有独立的气魄的,实在太少了。但文化之重建,须先有思想之独立,而如欲思想独立,必须有哲学之创造。”“中国能不能建立起新的伟大的哲学,是中国民族能不能再兴之确切的标示。”

  百年新文化理论建设不足,换个角度思考,则可以把新文化运动视为两大阶段:过去是中西文化论辩为主的阶段,如今开启的是中西会通建设为主的新阶段。站在两个阶段转换点上,朋友,你感受到新理论大潮扑面而来的涛声了吗?愿意成为大潮的弄潮儿吗?

  (撰稿:刘仲林)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