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专题讲座

芴漠无形的庄子——张真

  

  一

  智巧之人与愚钝之人是永远不能窥见庄子的。

  欲明庄公,先须清心,去是非成见,去利害毁誉,不以成见之心会悟真人,方能开无上玄妙之境,得通达无碍之慧,如见庄子于目前。反之,以炫耀之心翻弄口舌,鼓噪圣贤,大言惑众,以逞己能,以夸己美,必患害并至,损己伤人。故读圣诵贤,亦不可不慎之戒之矣! 

  “芴漠无形”一词出于《庄子.天下》。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庄周闻其风而悦之。 

  “芴漠无形”是对“道”的描述。“道”是无形无象,无迹可循,无类可比的。道又是永恒运行,片刻不息的。唯其不息,才能生灭万有,宰制万物,使人远不得观,进不得察,此谓变化无常。 

  庄子已是道的化身,故其在世间的展现也是芴漠无形,变化无常的。

  人欲以俗目俗情体察庄生,如令蚊蝇负泰山,不可得也。然,世多以俗情论庄,或以为超然达观,或以为放浪游世,或以为消极隐遁,或以为戏谑人生…凡落入概念,必溺杀庄公于一曲矣!以一己之私裁剪圣哲,拥尸而舞,斤斤然自以为博学之士,岂不陋哉! 

  然则庄子可得而闻乎?以道观庄,庄周自见。

  二

  庄子其人,生卒年月、生平事迹皆不详。庄子就是个文化谜团,也许到人类终了之时也无人能解。古今圣哲逸士,有几个不是谜呐? 

  这其实也合乎真人们似有还无的作风。不仅庄子,从上古三皇五帝,高人逸士到明代张三丰,刘伯温等,凡体道之士,高导之人,皆以混沌之状示人。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可以作为庄子身世之谜的注脚。后之学者不甘糊涂,遂稽古考释,虽不能真,亦可假此一睹大略。 

  有以为庄周并无其人,全是假托。此说,并不为人接受,故在此不叙。 

  据学者考,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生卒年则众说纷纭,其中,马叙伦先生推断其生卒年为:公元前286年到公元前369年。这一观点,逐渐为人广泛接受。

  战国之时,周王朝的政治、文化、律令皆破碎不堪。自三代始,以‘礼乐载道’的治国形式,至此已遭到了彻底的破坏。礼,天地之序也;乐,天地之和也。以礼乐治国似乎更接近了效法天地秩序来调理人事,私权人治还不至于过度膨胀。当“礼崩乐坏”之后,私权人治一发而不可收,于是刑墨代替了礼乐,即以书写的法令条文来牢笼人世。人也由相对自由的“天生蒸民”,沦落为国家或权力私欲的工具。此一巨变,使一些觉醒的智者,尤为不安。他们不需证明都知道私欲的公然横行会造成何等灾难。庄子说,“千岁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于是,老庄孔孟各自立说,以期复道济民。他们都认为“天下已失道”。只是在如何让世界复道的方法上显示出不同的主张。于是始有儒、道之别。然而,功利之徒亦随之蜂起,凭不烂之舌,为一己之利,搅动天下,才有百家争鸣! 

  老子、庄子在当时事实上并没有形成道家一派,他们甚至也没有资格加入到喧嚣的“百家争鸣”中去。宋儒朱熹说“庄子当时亦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闻一多说:庄子毕生是寂寞的,死后也尘封了很长时间。西汉“黄老”之热,也没有几个提庄子的,只是一到魏晋,庄子的声势才一下子浩大起来。从此以后,中国人的文化上才永远留下庄子的烙印,对他崇拜的历代文人学者,更不可胜数。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庄子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为什么呢?庄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

  庄子,姓庄,名周。唐人成玄英说“庄子字子休,师长桑公子”,不知何据,姑妄听之。

  庄周二字,颇有玄机,《尔雅》一书,“庄”字可当“道”解,有六面通达之意;周,指周而复始,周行不殆,永无止息。这里,“庄”“周”二字既是宇宙时空的代称,也是“道”的别指。很难想像这个与“道”暗合的名字是偶然还是必然。 

  庄子之里籍,更是纷杂,近年竟有五说,分别有1、安徽蒙城说;2、河南商丘说;3、河南民权说;4、山东东明说;5、山东菏泽说。总各家观点,蒙城说日渐为学界所重,原因是:庄子的里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庄子者,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这里有两个关于庄子故里的资讯:1、要有“蒙”;2、蒙地还要有漆园。学者王克峰先生详细考订出今蒙城早在东周以前就建有?峁??崾敲沙堑墓诺孛??侍菩?谑备雌渚沙聘纳缴N?沙牵ㄒ爰?蹩朔逯??峁?邸罚?F渌?拇Γ?谧?拥氖贝???旧嫌牍拧懊伞蔽薰兀?笫酪参蕖懊伞钡慕ㄖ疲?劣谄嵩埃??抻白佟K瓮醢彩?疵桑?⒏呈?疲骸袄粑尢锛椎笔逼??裼凶?芎笫婪纭!苯袢斩晾矗?挠蟹泶桃馕丁8≡晷????孔萦?鹄??瘢?糇?鸥瓷??忠杉蚁缡且煜纭N????ト死铮?⒆鲎?芄氏缛耍?nbsp;

  生时寂寞的庄周,死后两千年,突然被五地人狂热的认祖。若此翁有灵,必瞠目失语矣!事实上,荆公所言倒不失为庄子故里的最好佐证,哪里的民众有庄周遗风,哪里才是庄周的故乡啊。 

  庄子一生贫穷,“处穷闾隘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系履而过魏王…”。住在偏僻的陋巷,以打草鞋维系生计,因饥饿和营养不良造成脖子枯瘦,面色发黄。穿着布满补丁的大衣,用麻绳拴着破烂的草鞋,常因缺粮断顿,不得不借粟充饥,其困顿窘迫之状,让人不忍遥想。以庄生之慧,何以贫困至此?他是有诸多致富的机会和门路的,楚王曾派使持厚币聘他为相。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己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T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T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T中。” 

  在他最贫困时,面对金钱、地位,他竟选择了“却金辞相”。今天,有些学者对此因不解而怀疑,进而认为是庄子在自夸中寻求慰藉。庄子说:“人呼我牛为牛,人呼我马为马,与我何干邪!”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庄子曾在漆园这个地方做过一段时间的小吏,无论漆园是地名还是一片漆树园林,总之,吏都是个小官,薪水也有限,显然,连这小官他也没有做多久。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被任职,又是什么时候辞职的,或者被离职的。总之,他终了都是一个靠打鞋钓鱼勉强糊口的穷人。 

  若据此以为庄子仇富喜贫,则偏矣。庄子岂不知乏衣缺粮之痛乎!他借子桑之口发问:“吾思乎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我想不出是什么让我贫困至此,父母难道是想让我贫困才生下我吗?天覆地载每个人,天地也不会故意存心让我穷啊!是什么让我今天到此窘境,是命吧!庄子用一个命字,并不是一般性的无奈和宿命,是极有深意的。 

  人与人本是平等的相食与天地之间,不会有贫富贵贱之别的.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

  然而,随着人的私欲膨胀,逐渐背道裂性,贪欲被无节制的挑起,人的平等与尊严也如落花一般沦落在物欲的泥污之中。孔子说:邦无道,富而贵,耻也。庄子说:无耻者富。在无道之世,非常手段才有非常的利益。于是,常人便会面临在澡雪精神与要富贵而必须忍耻上的抉择之惑。守道弥坚的人是没有此惑的,他们没的选择,他们只有澡雪精神一途可走,无论贫贵,皆安于此,这就是命!无怨无悔的命! 

  圣人们是以“循道而趋”的方式和标准存身于世的,有道而富则安于富,有道而贫则安于贫,离道则贫富不入于心。故曰: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惧生,寿者??牵?糜遣凰溃?慰嘁玻∑湮?我惨嘣兑樱 ??吨晾帧?nbsp;

  辛苦劳作,挣钱很多却不得用,为了保持自己的功名利禄,每日思虑伤神,付出太多代价,何乐可言!人在自欺中过一生,何苦也? 

  所以,在无道的战国乱局中,对于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庄子来说,贫穷是必然的,能保全生命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他毫不犹豫的“却金辞相”,不是因为他仇富,而是当千金相位须以“失道”为代价去交易时,他会毫不犹豫的拒绝,“抱道而贫”便成为庄子的不二之选。“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可乎!”惫,就是有道而不能行,在乱局之中,道丧德衰,庄子明智的放弃了知不可为而为的尝试。这种哀痛,远大于饥腹贫困之痛。“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 

  孔子知道不可行而行之,常哭:大道不行久矣! 

  庄子知道不可行而安之,常叹: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孔子的行是以主动来克制悲观,庄子的安是以被动来等待希望。有道则行,无道则藏,藏道以待复生。常人之痛出于口腹不得满足,此小痛,圣人之痛,是大痛,痛道之不能行。此痛弥大,此哀弥远,逾两千年而闻之,犹怵然神伤!

  四

  庄子交游甚广,见闻极廓。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制度典章、动物植物、胎生卵生、水生陆生、草木止虫等等,几乎无所不有,无所不至。太史公说庄子:其学无所不窥!可谓一语中的。 

  有以为庄子清高,不愿与官府打交道,实是偏见。自王公大臣、达官贵人到陋巷草民、百工众技,虽职位不同而人性一也。庄子岂会以贵贱相分割?

  庄子与惠子是朋友,惠子当了梁国的相,庄子去看他,发生一段耐人寻味的变故。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子知之乎?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所见乃朋友惠子,非宰相惠子也。惠子以为庄子欲夺其相位,遂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缉拿庄子。这说明在惠子心中,相位是重于友情的,而庄子心中却是重人而空相的,此庄惠之别也。《庄子》中还有则故事,说郑国贵族子产与断足残人申徒嘉同师于伯昏无人门下,子产自视自己位高体尊,不屑与申徒嘉同席,于是警告申徒嘉说:你不能与我一道出门,我要出去时你别出去,你要出去,我就不出去,现在我要出去,你可以在这别动吗?子产的话中明显含有一种轻蔑,申徒嘉说:在有道的老师这里,只有人而没有官位,你在这里是以自己的官位为尊还是以人为尊呢?我们之所以能拜同一个师父学道,就是为了明白生命的根本,你还这样说,不是过分吗? 

  在庄子的眼中,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什么人、哪国人、什么信仰、有钱无钱、在什么位置、何种职业。然而,世人多本末倒置,不知轻重。重外物而轻人本,则人与人不亲,物与物相隔,人心不能交通,处处堵塞,天下岂不郁闷!因此,在这样的人间,庄子是孤独的,这从惠子死,庄子的哀叹可见一斑。

  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将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吾无与言之矣。 

  惠子是庄子一声交往最密的一个朋友,这在《庄子》书中反映的很明显。事实上,惠子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在对宇宙万物的认知与关怀上远不同于庄子,他们也很少有畅通会心的时候。就是这样一位算不上道友的朋友,已是庄子生命中最大的感情慰藉了。总算是有个能说话的啊!海德格尔说:人贫乏到不知贫乏的地步是可怕的。当一个人置身于一大群只有人相而不具有完整人心的族类中,该是多么的哀凉!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以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

  所以庄子说:“旧国旧都,望之畅然”。与其说庄子是怀旧,不如说是对人性淳朴未怀时的渴望以及对世界爱莫能助的伤感。所以,他才发出:‘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不亦悲乎’的慨叹!孔子说“逝者如斯夫”,大道真的渐渐远去了,远去了… 

  在庄子的时代,诸子蜂起,各自聚徒立说,庄子仿佛超然游走于各家之外,在他的交往名录中,见不到参访当代学者的影子,他与孟子是同时代的,亦无甚交往。当时的诸侯国为了招揽人才图霸,待遇极丰,孟轲、荀卿、邹衍之流皆依附之,独庄子在穷困寂孤中立于圈外。他以近乎坚固的清醒持守着怀道的心灵,不因饥寒易其志,这是何等的英雄! 

  庄子也授徒,想来弟子不多,在利欲时代,谁会学“无用之学”?《庄子》中记录了他的一个有名字的弟子叫?且。

  五

  庄子仅为后世留下一本书——《庄子》,这本书的存在,不仅仅是记录了一个个体生命的思想,它实际上保存着一条人类可以用来自救的通道和出口。人类应是在反省中前行的,一旦不见来时路,去路其实也会无。人在欲望的诱惑中,一心向前钻是极其危险的。然而,今天,几乎所有的人都听不进这善而真的提醒,都奋不顾身的向前冲! 

  《庄子》一书现存33篇,分内、外、杂篇三部分,33篇并非像章回小说一样有着紧密的系统和连贯性。《庄子》各篇是可以各自独立,也可以互为配合的。其行文结构如轮,从任何一点皆可入,起点也是终点,不会影响整体。

  《庄子》在汉代时有52篇本,现行的33篇本是晋人郭象重新编篡的结果,郭象认为一部分是伪作,“一曲之才,妄窜奇说…”遂删去不录。唐以后,其他注本失传,唯郭注至今。后人因郭象的一己善意,不幸不见全体,憾矣! 

  对《庄子》一书,无论思想还是文学,后世的文人学者,莫不一唱三叹,诗人闻一多的一段文字可以代表: 

  “读《庄子》,本分不出哪是思想的美,哪是文字的美。那思想与文字,外型与本质的极端的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只那一点,便足注定庄子在文学中的地位. 

  读《庄子》的人,定知道那是多层的愉快。你正在惊异那思想的奇警,在那踌躇的当儿,忽然又发觉一件事,你问那精微奥妙的思想何以竟有那样凑巧的,曲达圆妙的辞句来表现它,你更惊异;再定神一看,又不知道那是思想那是文字了,也许甚么也不是,而是经过化合作用的第三种东西,于是你尤其惊异。这应接不暇的惊异,便使你加倍的愉快,乐不可支。这境界,无论如何,在庄子以前,绝对找不到,以后,遇着的机会确实也不多。” 

  凌约言说:庄子如神仙下世,咳吐虐浪,皆成丹砂。凡了解中国文化者都知丹砂乃至贵之神药,可救命复生。《庄子》几乎涉及了世间万有,钧沉提携,以一贯之,极天之荒,穷人之伪,莫不中的。《庄子》认为,道创生了宇宙一切,道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并参与到万物的每个细节之中,万物顺道则生,逆道则亡,人作为道所化生的一个类别,也必然的受道支配,不可以僭越道,不可以背道而驰。反抗是无效的,主动的顺道才是生路。而人的聪明,机巧之心,很容易让人自以为是,易生自美、自功、自伐、自矜之心。过度的欲望,必定把人类推向一条背道离道的不归路。“螳臂当车”这个故事,很多人自小便熟闻,庄子的这个寓言,可以警告那些自以为是的智巧之人。

  《庄子》一书从根本上拆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以及以自私为核心的价值观。人们习惯于以有用、无用,利、害,善、恶等对立的标准来评议世界,庄子认为这种以私己贪欲为尺度的评估不仅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大害的。欲养生者反伤生,欲得利者反得害,汲汲于有用者反一事无成。庄子从人与道与万物的关系上入手,以“思维重建”、“价值重估”的方式,给人类提供了一条“循道而趋”、“无为而无不为”的行为准则及方式,他强调对人要对自己的本性有真实把握和高度的尊重,人由道创生并具有与万物无二的道性。便有了从道性上与和谐万物的可能,以道驭物,顺之导之,则能应物不伤,无往而不胜。 

  《庄子》七万言,既有对人间诸类无耻的愤慨,以及人性堕落的悲哀,更有能让生命之花自由绽放,让世界太平的慧果。庄子死后的短短两千年,地球已充满危机,这不是地球的寿命已尽,而是人为的灾祸,有的人已开始讨论移民火星。问题是火星又能呆多久?人类以建设的名义所做的破坏,其能量是惊人的。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在一边享受科技炫目的刺激,一边不同程度地担心着这日益损坏的地球还能转多久。到处都有盲目的建设,到处也都是对地球生态及资源的毁坏。

  人们在一厢情愿的逐利进程中飞奔时,害也正在逼近。“利害并生,福祸相依。”认真倾听老庄的告诫,对今天危机四伏的世界来说,是明智而有用的。

  (秋浦书院张真院长2013年10月20日在中华文化大学讲庄子,这是张院长提供的文本)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