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专题讲座

中华新五常歌

                                                                                                                                                                                                                                                                                                                                                          
 

  仁者天地心,悠悠暖古今;

  义者敢担当,善恶须分明;

  礼者仁之用,与时要俱进;

  智者乃创造,日新日日新;

  诚者中西同,一字定乾坤;

  中华新五常,铸我大道魂。

    要义解释如下:

  仁者天地心:仁是儒家思想核心,基本意思是善。孔子说:“仁者爱人”。但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甚至一个国家能够行善的范围都有局限,而宇宙天地去能养育万事万物,所以天地乃是大善。正如《易经》所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因此,很多哲学家就认为天地造万物是至善,台湾哲学家方东美就有这样的表述“仁者天地之心”,以此形象的歌颂天地养育万物的大善。但也有人说,老子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不是说天地不仁吗?老子的话,其实是从天地是否能一视同仁对待万事万物这个角度来说的。仁有不同层次,一般人爱憎分明,对坏人绝不会仁。但佛对坏人也有怜悯之心,从这个角度讲,佛的仁爱层次就比一般人高。不过常人看来,佛也是好坏不分,“不仁”的。这是仁的层次不同而已。天地不仁,正是天地的大仁,它不仅超越了常人的爱憎分明,也超越了佛的好坏都爱,因为天地“以万物为刍狗”,还包含了对世界上一切生物、甚至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的一视同仁。所以老子说的天地不仁,其实恰恰是天地的大仁。因此,儒家讲的仁,既是修身做人的精要,也是天地之大德,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仁,其实就是顺应天地,和天地合德了。

         五常的第二个是“义”。孔子孟子都说义,比如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凡事以是否符合义做标准,而不是看是否能挣钱。孟子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讲理求义心里愉悦,就像吃猪肉羊肉嘴巴很快活一样。但孟子对“义”阐述更到位。他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因此,“义”就是做人做事知道羞恶,这样就会有分寸,哪些该做,能做,那些不该做,不能做,能把握好,就做到了“义”,所以说“义者敢担当,羞恶须分明”。我们现在很多不好的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就是因为很多人失去了羞耻之心,不辨善恶。而见义勇为,就是一种敢担当的表现,值得赞颂。
       “礼者仁之用,与时要俱进”。礼是仁的外用。一个善良的人,总是很注意各种场合的礼节。做人做事都很得体。但古代讲礼节,比现在要严格得多。描述春秋时代有一个关键词:“礼崩乐坏”。为什么“礼”、乐”会作为一个时代的关键词?这是因为当时的礼和乐不仅是文明的标志,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等级次序的标准,什么级别的官只能按什么礼制搞活动。天子举行仪式,穿什么衣服、演奏什么音乐,诸侯王是不能参照的。否则就是犯上。“礼崩乐坏”就标志着社会的不稳定,大家都不按规矩办事,各诸侯国之间、诸侯国内部战争频发,整个天下大乱。春秋时期乱到什么程度?据《史记》记载,在整个春秋时期,共发生大小战争480多次。这些战争是异常残酷的。光诸侯王在内部斗争中被杀掉的数字,就多达52人!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才到处游说,希望都能“克己复礼”,把礼制恢复到周天子执政初年,文武周公那个礼乐升平的安康社会。在那个社会,史书记载文武周公都是仁政,老百姓也不犯上造反。所以周朝各种“礼”非常多,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 礼器》)”之说。但随着时代变迁,很多礼仪、礼制都有所变化,这也是很正常的。所以我们学“礼”不是为了学习那些古老的礼仪,不但不学习,有些还要淘汰,比如过去女人要裹小脚,路人见了当官的要回避,臣子每天上朝要给皇帝下跪,这些礼还有用吗?当然要淘汰。今天我们学礼,是学习古代礼仪背后折射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等等。古代的礼节会随着时代变迁变的迂腐陈旧,,但古代礼仪反映的道理是超越的,永恒的。由古代的礼仪找出永恒的道理,用永恒的道理来处理当代的礼仪,这就是与时俱进,古为今用。所以我们说:“ 礼者仁之用,与时要俱进”

  “智者乃创造,日新日日新”。“智”这个字,孔子时代是和“知”等同的,比如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就是智慧的“智”。再比如孔子说到人格修养的三个重点时,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个知,其实也是智。但又过了几百年,到孟子时代,已经分开了。前面举例说到孟子的话:“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就区别开了。智者乃创造,其实智这个字的演变,就有创造的意思:“智”的古体字是没有日字的。就是知道的知。例如后人为了让智慧有别于知识的理解,而添得日字。     为什么要添日字?“知”是耳闻目睹的,是表面知识,原样照用,不是智慧。而“智”是把学来的表面知识加上自己的悟道,给知识增添了新的生命活力,这才是“智慧”。 根据阴阳的道理,有生命力的东西就是阳性的,日是代表阳的,所以在知字下面加一个日字,是告诉人们智慧才是更有生命力的知识。大家知道哲学是人类最高智慧,而英文哲学Philosophia这个词就来源于古希腊词汇“爱智慧”。这和我们中国古人的理解可谓异途同归、不谋而合。我们哲学上说的“转识成智”,把静态的、死的知识用活,就是智慧。使知识变为智慧的过程就是创造。“日新日日新”取自《大学》引用的汤《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本来这是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句子,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一天的下去,每人都要坚持。引申出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人生创造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所以精神上的洗澡就是《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宇宙恒久远,创造日日新。无需庸言,“创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弱项,孔子讲仁智勇是讲君子修身,孟子也只是把“智”上升到明辨是非的高度,还是个人修身。而当今社会创造是主旋律,所以我们讲新五常,这个“智”就要上升到创造,它不仅是个人之修身,还应该是一切社会团体,国家政党之必修。

  “ 诚者中西同,一字定乾坤”。诚信问题,中国传统文化论述很多,但基本是分开说,如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曾子说:“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中庸》里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虽然两个字分开说,但基本意义一致,就是实事求是,按照事情本源行事,不搞欺骗,也不自欺。史上也有很多诚信的故事,比如成语情同朱张的故事:

  东汉时,河南南阳有两个人,一个叫朱辉,一个叫张堪。张堪很早就知道朱辉很讲信义,但不认识,后来两人到太学里同学,因而熟悉,但来往并不很密切。两个人学业有成,要分手各回各家的时候,张堪突然对朱辉说:“我有一事相托。”朱辉问;“你要托我什么昵?”张堪就说:“假如我有一天因病死去了,请你务必照顾我的妻儿。”朱晖认为张堪是前辈,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张堪死后,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前往探视,以后不断送钱款救济。朱晖的儿子觉得奇怪,问道:“父亲您和张堪不是朋友,平常也没什么往来,我们实在觉得奇怪啊”。朱晖说:“张堪曾经相托于我,我都铭记在心。”南阳太守仰慕朱辉的为人,为了褒扬朱辉就想让朱辉的儿子去当官。可是朱辉去找南阳太守说,谢谢你的好意,我的儿子才华有限,不适合当官。我向你推荐故人张堪的儿子,他学习刻苦,非常守礼仪,是可造之才,让他去当官更好。后来张堪的儿子果然没有辜负朱辉的对他的信任,廉洁奉公,勤奋踏实,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中国人讲诚,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修身必备,所以列为五常之一,二是如果坚持诚实守信,一贯如此,则谓顺应天道,因为天是童叟无欺,这是诚信的顶点。但是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应分析,西方的诚则更多源于基督教文化中的诚信观和古希腊文化延伸出来的契约伦理。现在西方的诚信观更多的是建立在“契约制度”上。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是,一位国王带着自己的士兵打仗,但他没有记清士兵们的服役期。当战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半士兵的服役期满,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前一天他们还在拼命为国王战斗,后一天就脱下盔甲高兴地回家了。由这个故事,我们对“契约概念”在西方人心中的位置可见一斑。他们的诚信更多需要制度来约束。我们新五常中的诚信,从功能上和西方一致,所以“诚者中西同”,但我们也要逐步多元化,既有由伦理为主导的诚信导向,也要有以契约为约束的法制化诚信意识。如果走到这一步,就是“一字定乾坤”了。
     最后一句,是我们中国文化特色,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亮点。中国人以“道”为中国文化顶点,修道悟道证道达道为人生最高追求。这个道是“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中国主流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认为,一个人要达到这个境界,首先要闻道,闻道的过程是学修,修身,然后“弘道”,“人能弘道,非道能弘人”,“弘道”就是要做,实践,最后才能达道。弘道又有阶梯,要逐级而上。而这个阶梯的第一步就是做好个人修身的五常。我们传承中华文化,把“五常”放在世界文化背景下研究,为五常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但它也是宇宙人生大道的基础,所以我们说 “中华新五常,铸我大道魂”。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