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大力弘扬中国君子文化--孟祥运

君子是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理想人格,是每个人立德修身、处世立业之本。可以说,中华文明所推崇的人格就是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所形成的人文精神就是君子文化。其内涵是以仁为核心,礼、乐为中心的和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中华文明的精华,也是几千年来推动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正能量和主旋律。

一、君子的起源。“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是一个古已有之的词汇。在孔子以前,君子一词只是指国王以下、大夫以上的官员,常与小人对举。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把它升格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并加以详尽的阐释。他认为君子形象所代表的是仁爱、正义、礼仪、诚信、宽恕、恭敬、廉耻等传统美德。只有具备有知、有廉、有勇、有艺、有乐等多种品质,才是理想中的君子。同时他认为君子是我们每个人可望可及的,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可以说,君子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命方式、处世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宝贵财富,是炎黄子孙共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代表。做君子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正是源于伟大的君子精神。

二、君子文化的形成。文化是指形成了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最宝贵的财富。最早的文化一词出自《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文教化”。《诗经》小雅、大雅反映了西周贵族生活与文化,这一文化形态的内容包括礼乐、祭祀、宴饮等,应是君子文化的源头。随着这些文化人文精神的逐步彰显,这种建立在社会共同伦理基础之上,要求君子以“令德”、“令仪”树立典范,替社会担当责任,侧重于道德的人格文化即君子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文明兼收诸子百家,融合游牧文化,进一步形成了以“五常”为核心,忠恕、中庸为处世方法,和合、和谐为目标的君子文化。仁揭示了人的本质,礼规范人们行为,乐达到天人和谐。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同时,君子文化讲求对大众予以泄导,首先是以道导之;导之不从者,则以德化之;化而不行者,则以政约之;约而不听者,则以刑制之。孔子主张在解决了大众的生活问题之后,必须要使大众知道“道德礼义”——教之;孟子主张在“数口之家可以无饥”之后,要“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可见儒家的君子文化都是不主张迎合大众、顺从大众,而是引导大众,那种为功名利禄而迎合大众的做法是不符合君子之道的。因为是引导而不是迎合,所以,君子文化是一种引导人人向善、向上、向新,追求成为君子,再以君子之道提升公众道德的文化,其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大众合乎道德的要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君子文化的“忠恕”之道。忠恕之道是孔子认为可以终身行之之道,是君子文化的重要内涵。论语中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曾参解释: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就是忠恕而已矣。可见忠恕之道,是孔门的至德要道。其忠,是中人之心,首先对自已,忠于本心,要把心放在正位,并尽心待人,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恕,是如人之心,主要对他人,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之,忠即是心无二心,意无二意之谓,就是尽己之心,去付出和助益;恕即是了己了人,明始明终之意。就是待人如己,去换位和体谅。

早在1971年,联合国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周恩来总理为联合国大厅带去了孔子的两幅语录,其一是:以和为贵,另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之,遵守忠恕之道,你就不会再用固执去拒绝异类、用偏激去反对异见、用自大去打击新生、用霸权去迫害弱势。可见,作为君子文化重要内容的“忠恕”不仅是古代知识分子个人修为的守则,更是在当代的政治风云涌动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四、君子文化的廉政之论。君子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廉政文化基础,早在上古时代,“大道既隐”,贪人出现,虞舜就告诫官员,要“直而清,简而廉”。孟子提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其寡欲应是廉的前提。儒家的慎独思想,要求人们要保持内心的高洁和纯粹,为清政廉洁提出了独特的修身方式。

“廉”作为一种官德和治国思想,最早在西周初年《周礼》中有过论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意思是说,考察官吏治绩的优劣,要从善于办事、能执行政令、尽职守责、品行方正、守法不失,执法不阿、能明辨是非,头脑清醒六个方面去进行。六种行为和品德,以廉为本。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清朝教育家朱舜水曰:“公则生明,廉则生威”;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等,形成了许多具有深邃哲理的廉论。还有:“杨震拒金”( 东汉名臣杨震在赴任东莱郡太守的途中,经过昌邑县。昌邑县令王密是他过去推荐的秀才,王密深夜带十斤黄金私赠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了解你,你却不了解老朋友,这是为什么呢?并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了这番话,很羞愧地走了。)“悬鹅示众”( 明朝有个清官叫周新,有很多人来给他送礼,他都拒绝接受。一天,有人给周新送来一只烤鹅,周新坚决推辞,但来人放下烤鹅就走了。周新灵机一动,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檐下风干。没过多久,又有人来给周新送礼。周新把来人领到屋檐下,让他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客人看到这种情形,马上明白了周新的意思,只好提着礼物走了。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敢给周新送礼了。)“公仪休拒鱼”( 春秋时鲁国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有人就送鱼给他,他拒而不受。送鱼的人说:听说你喜欢吃鱼,为什么不肯接受我送的鱼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更不能接受你的鱼。我现在做宰相,买得起鱼,自己可以买来吃,如果我因为接受了你送的鱼而被免去宰相之职,我自己从此就买不起鱼了,你难道还会再给我送鱼吗?)等中国古代许多君子的廉洁故事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这些廉说、廉论对中华民族廉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大力弘扬新时代的中国君子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魂。中国人由于近代落后而引起的文化自卑及文化偏激情绪,对作为儒学的君子文化全盘否定,一味崇拜西方文化,造成全民族一段时间内“丧魂落魄”,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成为精神上的“流浪汉”,而儒学则成为“游魂”。大力弘扬君子文化是民族的“还魂”工程。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优秀美德重新归附在民族之体上,特别是要回归到作为根基的广大民众的生活中,使“魂”与“根”对接。君子文化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融合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一般文化所共有的延续性、独立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只有注重历史,坚持文化的延续性,立足现实,突出君子文化的时代性和创新性,不断增强时代气息,君子文化建设才有生命力。

(一)、君子文化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脉里,是人们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遗传基因。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正是源于伟大的君子精神。没有君子文化的推广或弘扬,便无法实现仁世或和谐社会。也正是中国有此君子文化的陶冶,中国社会才得以保持着现代的文明和进步。可以说,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石。

(二)、君子文化是中华文明道德精髓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君子形象所代表的仁爱、正义、礼仪、诚信、宽恕、恭敬、廉耻等传统美德,薪火相传,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当今君子则可以成为现代竞争中立身处世的道德标杆,君子文化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三)、君子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他说: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他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君子文化既可以让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盛开传承与创新的时代花朵,也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中华民族的基因共鸣。社会需要君子,时代呼唤君子文化,如果我们能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君子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更有生命力,更具活力。

值此孔子诞辰2565周年之际,特写此文,以作纪念。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