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传统文化教育应是现代教育
■嘉宾:信力建,教育家、杂文家、信孚教育集团创办人,兼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香港孔教学院终身荣誉院长。
□主持:曾繁田《儒风大家》编辑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民办教师。孟子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信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教育家,是否也会感到与孔子心有戚戚?
■信力建:孔子跟释迦牟尼、耶稣都出现在轴心时代,儒学、佛学、基督教都强调“众生平等”。孔子推行“有教无类”,是第一位民办教育家。原来“学在官府”“学在贵族”,孔子打破了这个东西。释迦牟尼同样打破了它,印度的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而释迦牟尼认为众生平等、不存在等级。
我想,我们做的事情跟孔子做的事情大同小异。我们帮助流动人口、留守儿童受教育,就是把城乡之间的隔阂、体制内外的隔阂打破。原来指定官家人、城市人才享有城市的学校教育,农村人不能到城市受教育,这是不对的。打破这种差别就是“有教无类”,这是我们跟孔子第一个相近的地方。
第二个呢,以前留下来的教育制度,第一步是要符合很多条件,第二步才能谈办学,直到现在还有这种制度。这是不对的,应该倒过来。有人需要受教育,我们就办学给他提供学习机会,这是第一要义。而不是把你定的标准当成为第一要义。
教育不是为了标准,是为了孩子。那个标准影响到国民的学习,标准就要调整。落脚点要落在学生身上,而不是落在官吏拍拍脑袋定出来的标准上。许多政府官员制定一些政策,既不符合现代的教育规律,也不符合孔子的教育精神。
□:现在政府愈发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增加相关课程的比重,同时民间书院也在各地蓬勃兴起。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您最看重的是什么?
■信力建:比如说,儒家主张家庭和谐和社会伦理,这些都很重要。很多人认为中国人重视家庭而西方人不重视家庭,这是错误的观点。西方人尤其是犹太人重视家庭,要比中国人强很多。现在中国人的家暴率比西方人高很多倍。我们到了一个传统社会破裂,而新社会还没有完全成型的过渡阶段,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明清两朝专制政府阉割儒学,明清的“三纲五常”已经与孔孟的“三纲五常”截然不同,孔孟所强调的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从“五四”一直到今天,儒家为什么受攻击,因为有一部分还没能从明清专制遗留的阴影下走出来。
那些《孝经》、《弟子规》,为什么还让孩子们学!《孝经》里面糟粕很多,《弟子规》就是个顺口溜,说是“弟子规,圣人训”,其实它把孔子很多思想、很多精神都抹去了。今天的孩子们,要读就读最重要的,《论语》《诗经》《庄子》等,还有佛家一些好的观点也学习。
再就是做人有品。我觉得现在有些儒生太偏激,大家在一起,两句话不合就破口大骂。要做儒生首先不是讲一套理论,而是社会实践、行为规范。不是念儒,而是行儒。体现在自己身上,有品、有德、有智慧。
书院我觉得挺好,所谓学在民间,一个民族还是要有民间传统。怎么可能说没有传统,没有传统就没保守主义,也没有传承。当然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创办书院就是要保留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宽容、仁爱、天人合一等等,这对社会民生也有很大帮助。
□:以往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所谓“德育”,“爱国”讲得很多,“爱人”讲得很少。现在传统经典进课堂,例如《论语》里面就有“仁者爱人”、“忠恕而已矣”等相关讲述。以这一轮教材改革为契机,学校德育有没有可能调整到以“爱人”为根本?
■信力建:这个没指望,只能下面自己来弄。现在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已经很不错了,但它还是把“爱国”放在第一,没有说把“爱人”放第一。现今社会已经极大进步了,但还是没有真正“以人为本”。要说“国”这个概念,第一是人,第二是文化,第三才是土地,而不是指朝廷。还有一件事特别重要,先秦思想家全是“天下主义者”,而不是“国家主义者”。
□:当我们谈到教育改革,似乎一方面要尽己所能地努力,另一方面还需要等。信先生本人是自强不息的民办教育家,关于等,您有哪些思考?您想象五年以后的中国教育会是怎样?
■信力建:第一,中国人太多。第二,中国人太没文化。第三,佛教讲“共业”,不可能是几个英雄人物救中国。第四,就是评价标准。教育就是一个代际的传承,这一代人是没法教的,那我们教下一代,下一代怎么教呢,就要找老师,那老师怎么找呢?一环卡着一环。那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以有些时候,只能等。这当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农耕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变。
五年没用的,十年八年都未必有用。可能要一代人、两代人才会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这都是静悄悄地去改变。总有一群人在那里拦着,他们不从事生产,整天抱着那些概念搞来搞去,他们没有真正从国民素质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信先生的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儒的真正含义》,文中提到“儒”原本是指“负责求雨的人”。从这个意义来看今天的儒家,您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信力建:第一个是要现代化。儒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孔子所推崇、所继承的是文王,他向往周朝。儒者、士大夫、侠这三个概念有些重合的地方,儒应该是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孔子传六艺,其中包括骑射。到了宋儒那里,一些宋儒能文能武走上沙场抗金,这是很重要的。第二个呢,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儒、墨、道、法三教九流游学各地,思想非常活跃。这个框架,甚至更重要。
现在是工商社会,跟农耕社会不一样,儒应该是有现代化的重要诉求,或者说内在要求。在农耕社会,事实已证明了中国的儒学适应那个时代,儒家对于中国两千年的社会秩序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现在已经转为工商业社会,儒学怎么样适应?就要从儒士变成儒商、儒工、儒官等。我们把这个儒变成儒雅的儒,就是说你有品,有德,有智慧。
儒学的儒,也可以理解为有学问。在印度,婆罗门是知识分子;在犹太,拉比是知识分子;在伊斯兰,阿訇是知识分子;在中国,士大夫是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要有公心,要适应工商社会,要包容。现在有些儒生,总想要回到古代。是回到朱熹、王阳明时代呢?还是回到董仲舒时代?还是回到孔子、孟子时代?这个他们没有说清楚。
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第一个就是春秋战国。包括孔子,他是集大成者,据说他帮《易经》作了序,《易经》应该是道家的经典著作。然后到了宋,宋总结了魏晋隋唐佛学东来的成果,宋明士大夫都学佛,既是禅师又是儒生。佛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思想资源,汉语里面大量的字词都跟佛教有关。到了近现代,出国留学吸收西方思想,有了民国的灿烂。民国的儒生成就也很高,后来到了港台,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都以儒家文化为底色,与现代化相融合,所以整个社会比较和谐。最近50年到100年,宗教界都在提倡一种新的东西,宗教宽容,把各个宗教一些核心的、好的东西融合在一起。进入现代社会,儒家能取得怎样的成就,首先要看它能否宽容,实际上宽容原本是儒家的长处,是古代中国的长处。
[责任编辑:杨海亮]
转自凤凰网http://zhwhdx.ustc.edu.cn/zhwhdx/teachcenter/newsdetail_0_ad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