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承启同修录

承启同修录---大学学员

    道在没走之前是探索,道在走过之后规律。

    我们在道里,种因得果。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惟有两样东西让我们深深感动,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

人类社会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在求索途中,我们虽不可尽知道,却可以无限逼近道。求道的意义不在得道之时,而在求索途中。

当驾驶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都不用经过大脑思考,而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时,汽车和人已经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了。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操控汽车,这就是已经达到了道的境界。驾驶之道已经被驾驶员掌握。掌握了驾驶之道之后的内心,是心如止水般宁静,不急不躁,面对各种路况,都能做到自然而然地处理。这就是掌握了驾驶之道的精髓。

一个行者与师傅对话,行者问师傅:“师傅,悟道前后你都做什么?”师傅答:“悟道前后我都是吃饭、睡觉、砍柴、诵经。”行者疑惑:“那岂不是没有什么区别?”师傅答:“悟道前,我吃饭时想着睡觉,睡觉时想着砍柴,砍柴时想着诵经。悟道后,我吃饭时只想着吃饭,睡觉时只想着睡觉,砍柴时只想着砍柴,诵经时只想着诵经。”行者似乎明白了:“没有悟道时,人总是三心二意的,做事时总是心不在焉,纵有天才智力,因为不专心也只能是傻瓜水平。悟道后,人就能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全心全意,于是,人生就会出现‘滴水穿石’的奇迹。” 

人的路是在不断探索中的,前方就是在不断的行进当中而逐渐清晰起来。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航标就是自己的心,顺着自己的心去寻找自己的路,总会到达。

每个努力寻道的人都是伟大的。他们一直在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道,不曾停歇。

真正喜欢旅游的人往往能在身边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并为之怡然自得;真正懂得爬山的人,不会时刻关注山的大小、知名度,而是了解自己登山时的心境与目的。

人生就是一张答卷, 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答卷,一般的答卷是用手来书写,人生的答卷却是用行动来书写。

李小龙在教学时,经常喜欢用水作比喻来说明上述哲理:“好像水一样,应该无形式。将水倾进杯里,便成杯的一部分,将水倾进樽里,便成樽的一部分。踢它击它,它便会反溅回来。你要抓一把水,水必会屈服,毫不犹疑。你加上压力,水便溜走。最软的东西是不惧击的。” “搏击只是一种在实战中力求击倒对方的艺术。你不知我的意图,但我的动作就是你的动作的结果,而我的技术又是你的技术的结果。搏击没有一成不变的途径和方法,它纯靠观感、变化见机行事。”截拳道“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哲学思想正是源于李小龙对道家思想的深刻领悟。

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好象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样。所以生活之中,到处都有“道”的存在得道不失,乃可“长存”。

我们每个人做事时能悟清生活中的“道”,我想我们的人生必将走向另一个高度。

道是思考的阅历,每个人的道是变化的,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的道也在成长,选择时将不再那么艰难取舍。

不久以前人们以为真空什么多没有,但是现在科学家测出真空中两片平行的平坦金属板之间存在吸引压力真空中到处充满着称作“零点能”的电磁能,即是真空非空。

我回想自己的练字经历,不也是道的体现吗?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字是一个人外在的表现,却体现了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才华。我一开始学练字时,我总是模仿别人的字外在的形式,却忽略了字内在的功力。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字帖,我有了一定的“基本功”,于是可以根据这个“基本功”,结合我写字的特点,变化出符合我自己的字体。这几年来,随着“基本功”的累积,我又有能力去改变我的字体,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字体字形。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经常会觉得生命真的是太奇妙了。一个肉眼都看不到的小小细胞,竟能容纳着许多不同的细胞器,而每个细胞器竟然都能井然有序地执行它们的功能。有些细胞器中的遗传物质,含有的遗传信息也是十分庞大的。庞大复杂而有序的遗传排列密码,实在是很难以想象要是没有特定作用的话,是如何维系的!如此错综复杂的系统,在一个小小的细胞中如协奏曲般和谐的运行着,每个部件各司其职各行其道,此乃生物之美。如此美丽的事物,我想其中也蕴藏着道,也许这就是道的体现

 对一件事的相信,就是开启这件事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钥匙,道接受我的选择,并实现它。

我们每个人都能列出一张清单,这张清单上的每一桩每一件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深远的影响。

道的意义就是让无论处在优渥或者潦倒的境地的人都能感受到祥和、理解并且珍惜当下,而摒弃生活本身去求索道的真意必然是无果的。

我们追悔莫及的事情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许并不是错的,那是生活赋予我们的宝贵体验。

若你相信并理解了道,在你不安与心烦意乱时道便会出现如同母亲一样带着真相、光明与爱来到你的身边。

初级的学习其实就是一种模仿,把前人发明创造的东西为我所用,把各项基础知识都记忆牢固,为高层次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高级的学习不同于初级,它是一种发现或者创造。从模仿到创造,这是一种质的飞跃,从道的角度分析,这是一种道的升华,可以称之为“大道”。

学习不仅仅靠题量,更要去理解,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做题习惯,这样你才会悟出里面的门路。

牛顿将苹果不是仅仅当做一种水果,而是将苹果当做宇宙万物间的一个物体,它符合宇宙间所有普遍规律,它身上体现出来的性质也能推广到宇宙中来,正是基于这一点,牛顿创造性的将苹果与月球和地球联系了起来

充分运用创造思维可以让人轻松的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但却不会让人一直待在巅峰,只有一直保持这样敏锐的直觉,勤加探索,才能让人有所不同,而失去创造思维的人,即使辉煌如牛顿,也终会泯然众人。

    狄拉克:“使一个方程具有美感,比使它去符合实验更重要。”

或许创造也是一种道,顺其自然的道,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由技入道,创造也会随道而来。

第一次雷打中了树木点起了火源,人们才发现火可以带来温暖,给生活带来便利,因此才有人开始想方设法的创造各种造火的工具。第一次有人吃起了螃蟹,才发现了螃蟹的美味,后来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吃螃蟹。 中国有名古话,常有所疑,是创新的开端。勇于破疑,是创新的动力。

创造性思维离我们并不遥远,这个世界不缺乏创造、创新和发现,而是缺少发现创造、创新和发明的眼睛。

    当某一件事你喜欢去做并且把它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当你想要去突破时,这时灵感就随之产生了。

    也许我们在一片混沌中看到的点点亮光足够多就能串连起来拨开迷雾。寻找“道”的过程就是生命科学发展的过程,一个充满疑惑与惊喜的路程。

    一个有创造思维的人,想必肯定是个有乐趣的人。碌碌无为地沿着前人走过的路前行的人纵然很多,但这样的人生如完成任务一般无趣,无法享受思考的趣味。创新思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一扇跳脱出惯性思维,重新审视问题的窗户。

    每个人遇到事物,考虑的角度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等等因素,导致了结果的不同。不要扼杀了自己的想法,每一个奇妙的想法都是自己的发明创造。

    并非只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能有创新的意识,才能把握成功,其实普通人也一样能通过创造来获得成功和财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创新意识,有时候只是处于隐蔽状态,未曾开发出来而已。因此普通人只要敢于突破常规、敢想敢干,一样能突破自我。

我们一定要清楚清楚灵感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灵感只垂青于有准备的大脑”,灵感是在艰苦的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偶尔得之的产物。

对于每个人来说,就算熟知了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然而对于可以打出多少次跳跃,每个人内心的水漂之道却大相径庭,当别人问你你的水漂为何打得这么好,你或许知道,但是你说不出来,因为这是你的内心之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习惯思维是人们思维方式的一种惯性,正是因为这种思想致使人们不敢想、不敢改、不愿改,墨守成规,大大阻碍了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敢于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去思维,敢于另辟蹊径、独立思考,运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法国作家莫伯桑说:“应时时刻刻躲避那走熟了的路,去另寻一条新的路。”只有在不断的摸索中才会发现原来到达目的地的路不止一条。

    创新来源于生活,创新同样要回归于生活。

常规思维是一条路,我们能够沿着它一直走下去,但是并不知道它通向哪里。创新思维是一座桥,它能带我们穿越河的对岸,找到我们真正想去的地方。

我们的全部核心就是创新,我们的全部成本就是我们的青春。

想要创新,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