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 大学社论

史上最早的穿越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张俊生

1925年,郭沫若先生写过一篇短文《马克思进文庙》,巧妙的构建了一个孔子穿越时空,和马克思在文庙相遇,互相探讨学术的有趣场面,摘录如下:

十月十五日丁祭过后的第二天,孔子和他的得意门生颜回、子路、子贡三位在上海的文庙里吃着冷肉的时候,有四位年轻的大班抬了一乘朱红漆的四轿,一直闯进庙来,里面走出一位脸如螃蟹,胡须满腮的西洋人来,原来这位胡子螃蟹脸就是马克思。

孔子一见来的是马克思,他便禁不得惊喜着叫出:啊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呀!你来到敝庙来,有什么见教呢?

马克思说:我是特为领教而来,近来有些人说,我的主义和你的思想不同,所以在你的思想普遍着的中国,我的主义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我便来直接领教你:究竟你的思想是怎么样?

孔子说:我的思想是没有什么系统的,我在生的时候还没有科学,我是不懂逻辑的人。还是不如请你先说,你的理想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马克思说:我的理想的世界,是人人都各能尽力做事而不望报酬,人人都各能得生活的保障而无饥寒的忧虑,这就是我所谓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社会。

孔子说:你这个理想社会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你请让我背一段我的旧文章给你听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不是和你的理想完全一致的吗?

马克思说:我的理想和有些空想家不同,我们先从历史上证明社会的产业有逐渐增值之可能,其次是逐渐增值的财产逐渐集中于少数人之手中,于是使社会生出贫乏病来,社会上的争斗便永无宁日。

孔子说:我从前也早就说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呀!

孔子的话还没有十分钟落脚,马克思早反对起来了:不对,不对!你和我的见解终竟是两样,我是患寡且患不均,患贫且患不安的。所以我对于私产的集中虽是反对,对于产业的增值却不惟不敢反对,而且还极力提倡,所以我们一方面用莫大的力量去剥夺私人的财产,而同时也要以莫大的力量来增值社会的产业。

孔子说:尊重物质本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思想,洪范八政食货为先,管子也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的思想乃至我国的传统思想,根本和你一样,总要先把产业提高起来,然后才来均分。

马克思到此才感叹起来: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遥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一致的,怎么有人曾说我的思想和你的不合,和你们中国的国情不合,不能施行于中国呢?

郭老的这段短文,也许是史上最早的穿越小品,从中我们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首先,“道并行而不相悖”,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学术在对人和社会的研究方面,有很多相通相似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优秀的核心理念都具有超越时空的指导意义。比如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理念,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体会、继承。不忘本来才能开拓未来,在世界已经进入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今天,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更加至关重要。

其次,犹如郭老文中所说,孔子的时代,中国是农耕社会,没有科学,也没有逻辑学。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重整体思维,少逻辑推理。重理性思考,少科学论证。所以我们在传承中华文化时,也一定要意识到我们文化的不足,防止夜郎自大,重新陷入明末清初文化闭关自锁的歧路。例如常常有人说,谁说中国没有逻辑学,莱布尼兹创造二进制,发明计算机原理,就是受到易经的启发。谁说我们没有科学,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要早于西方几百年。这些看法十分幼稚,空泛无力。计算机毕竟不是中国人发明,工业革命也没有发生在中国,逻辑学更没有在中国产生。我们不能如孟子所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就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的思路,主张萃取 “列宁、罗素与孔子”之精华,综合于一。张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是要发扬中国固有的卓越的文化遗产,同时采纳西方有价值的精良的贡献,融合为一,而创成一种新的文化,但不要平庸的调和,而要做一种创造的综合。大半个世纪以来,无数学者沿着张先生倡导的“文化综合创新”道路,作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实践证明,文化综合创新之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适用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是世界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体系之一。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建立起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新文化体系。通过文化综合而实现的文化创造,既能达到文化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又能实现文化上的主体性和精神价值上的凝聚性。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同时,坚持文化创新,以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气度,广泛吸收世界各种积极文化,创造出能够和我们经济大国相适应的思想和文化大国,为人类文化的新发展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

这也许就是郭沫若老先生一篇短文对我们的希冀。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