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 大学社论

《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一书出版

 谢青松编、方克立等著的《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一书2015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简介说:“马魂、中体、西用”论是方克立先生于2006年提出的,其基本表述为“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旨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外来文化的“他山之石”地位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准确揭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实质内容和现实道路。这些年来,学术界对“马魂、中体、西用”思想的探讨日趋深入,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逐渐得到彰显,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本书收录相关文章39篇,其中“甲篇”收录了方克立先生本人的书信、访谈、学术论文、座谈发言13篇,“乙篇”汇集了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20余篇,分别从基本内涵、学术渊源、理论价值、现实意义、范式应用等方面对“马魂、中体、西用”做了具体阐发与点评。可以说,本书是“马魂、中体、西用”论提出以来一次较为集中而全面的整理,为关注、研究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读者提供了最新、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序(方克立)

 

  “马魂、中体、西用”论提出已经九年了。它得到学术界不少朋友的赞同、响应和支持,也听到一些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在“道术为天下裂”的时代,提倡“会通”、“兼和”精神的文化主张很难得到一致认同,这也是意料中之事。“马魂、中体、西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只不过是“五四”后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道路选择的一种主张,一家之言,持不同文化道路选择的还大有人在。

  “全盘西化”、“复兴儒学”、“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等文化道路选择,都把马克思主义这个重要维度排除在外,或者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西学”,不承认它在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中起了决定方向的作用。从这个意义来说,“马学为魂”受到的挑战是最严峻的。但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近百年来,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且至今还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把它完全排除在中国现当代文化之外,不是与客观历史事实相去太远了吗?

  马克思主义要在现当代中国文化中起到“魂”即指导思想的作用,必须被中国文化之“体”所接受,与中国文化形成一种“魂体相依”的关系。这是我们要着力阐明和论证的一个主要观点。提出“运作主体”、“生命主体”、“创造主体”、“接受主体”四个概念,前所未有地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突出了它的主体和载体地位,也与晚清张之洞等人的“中体西用”论本质地区别开来。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文化综合创新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的综合。

  “西学为用”体现了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开放性特征,而且是全方位地开放,“坐集千古之智”为我所用。但是,在经济、文化、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开放性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所以还需加强文化的主体性建设,包括加强已融入中国文化之“体”中的马学之“魂”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马魂、中体、西用”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外来文化的“他山之石”地位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三学合一”,综合创新,是中国现当代文化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也是唯一现实可行的一条正道。这个结论,已被近百年来的历史实践所证明。之所以现实可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与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指导方针是完全一致的。

  在理论渊源上,“马魂、中体、西用”论与上个世纪30年代张申府先生的中、西、马“三流合一”思想,以及80年代张岱年先生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有直接的思想继承和延伸、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张岱年有“中华民族是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新文化的主体,而社会主义是中国新文化的指导原则。科学技术等等都是为这个民族主体服务的,也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的论述,在我们看来,它离“马魂、中体、西用”论就只有一步之遥了。不过他还是在体用二元模式中来论述这个问题,我们则试图用“魂、体、用”三元模式来更加准确地界定马、中、西三“学”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体用范畴,有本体(实体)与其作用、功能、属性的关系,以及本体(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两种主要涵义,表现为“器体道用”与“道体器用”之异。因此,在运用传统体用范畴来讨论文化问题时,往往歧义丛生,“中体西用”与“西体中用”之争就存在着对体用范畴涵义的歧解问题。面对“五四”后中、西、马三“学”并存和对立互动的格局,体用二元模式已捉襟见肘,丧失了解释效力,“魂、体、用”三元模式应运而生。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变通、发展而来的,形成“魂、体、用”三元模式的关键,是把主导性之“体”与主体性之“体”区分开来,亦即把“道体器用”之“体”与“器体道用”之“体”区分开来,分别用“魂”和“体”两个概念来表示。

“魂、体、用”三元模式有没有客观依据和一定的普遍适用性呢?我们借助于王船山讲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统之乎一形”和“上下无殊畛,道器无易体”、“物之体则是形”的思想,认为“道”(魂)、“形”(体)、“器”(用)三元模式是可以成立的。世界上的事物、现象和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的可以用“体用”二元模式来说明,有些“一分为三”的事物,就需要用“魂、体、用”三元模式来说明。它们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才具有解释效力。指出中国儒学有“以仁为魂,以礼为体,以和为用”的文化价值体系,就是“魂、体、用”三元模式具有一定的普遍适用性之一例。

  “马魂、中体、西用”不仅是“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唯一现实道路,而且也是当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种主导的学术范式,即以马克思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其问题意识、主要学术资源和话语体系都是来自中国的现实与历史文化,同时以其他民族一切有价值的文明成果为资粮和借鉴。这实际上是指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普遍有效的学术路径。20世纪中国一些成就卓著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是走的这么一条“三学合一”的学术道路,他们的成功经验对后学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本书的编者谢青松同志曾作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社科院访学一年,他敏锐地意识到“马魂、中体、西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不但从学术范式的角度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而且还对有关学术成果做了系统整理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编辑了本书。收入本书乙篇中的24篇文章,分别从基本内涵、学术渊源、理论价值、现实意义、范式应用等方面对“马魂、中体、西用”论做了具体阐析与点评,其中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真知灼见。特别是有的文章还指出了这一理论的若干不完善之处,这对于推进研究的深化大有裨益。我对编者和各位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附录中还收入了杨承训先生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一文。是他在这篇文章中最先提出了“马魂、中体、西用”的概念,我们都是后继者和追随者。杨先生的开创之功不可没。

  70多年前,张申府先生在《家常话》中说:“我始终相信,孔子、列宁、罗素是可合而一之的。我也始终希望,合孔子、列宁、罗素而一之。……合孔子、罗素、列宁而一之的新体系定是新世界中的新中国的新指标、新象征。”应该说,他的这个预言已经变成现实,“马魂、中体、西用”三流合一的新体系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和“新指标、新象征”。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巩固它的主流地位,让它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方克立

                                                                                                                          2015524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