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独立
读了全本《论语》,发现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思想的独立。《论语》给我们传递的一个思想:一个君子未必是人人称赞的好人,但必定是一个独立思想的人。思想独立是一个君子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这又让我想起一个讲得非常好的成语,叫不敢苟同。我们可以赞同,可以认同。但唯独不可以苟同。苟在这里是苟且的意思。我想一个人做了苟且之事,必定也是违背自己真实的内心的。很多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都体现了他这样不敢苟同的态度。《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章中,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大家所讨厌的人一定要仔细审查。大家所喜爱的人一定要仔细审察。《论语》中关于这样的论述还有两处。《论语子路》第十三章中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其中的意思是子贡问孔子:“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五章中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总结自己对人的评价:“我对别人曾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并不盲从。我真称赞过的人一定要经过我的考察。过去夏商周三代都这样做,所以三代都能走在正道上。”
回顾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像孔子这样保持一个人独立思考的人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人云亦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论语》中的君子还具备另一特征,就是好学。爱好学习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得知识,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消除思想上的压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压力跟自身的思维有很大关系,而非跟物质有关。所以拥有独立思想的人,恰好通过了自己学习,消除了压力。获得了强大的内心。这也就是儒家所讲的有德之人。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
——王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