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研究探讨

三嫂院士

香港大学最出人意料的院士离世!做了40多年保洁员、识字不多,她一生的故事值得所有人铭记!

每一个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拎出个心来待人”的普通人,都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

——兹心

几天前,香港大学校长马斐森(Mathieson)在自己的社交主页上发表了一段哀悼致辞,怀念一位刚刚去世的90岁老太太。同时,香港大学官方主页也在头版最醒目位置,悼念这位人称“三嫂”的港大名誉大学院士袁苏妹。

袁苏妹是什么人?港大校长、官网为何齐齐为她悼念?

她没有接受过正式教育,几乎目不识丁,何以获得港大院士的殊荣?清洁、做饭,她40多年始终做着最平凡的工作,为什么深受港大校友的爱戴与尊敬?

袁苏妹,人称“三嫂”,为香港大学“大学堂”(U-Hall)男生宿舍服务超过40年。2017年11月25日,90岁的“三嫂”安详离世。不少校友和学生得悉消息后,纷纷向这位港大之宝、名闻港大的“三嫂”致以悼念和谢意。

"拎出个心来对人。"曾有记者问她,与学生们保持友情的秘诀,三嫂操着一口广东话这样回答。或许,这不仅是三嫂与学生保持友谊的“秘诀”,更是三嫂一生为人、做事的“秘诀”。

三嫂1927年出生于广州,母亲早年去世,父亲是酸枝家具店老板。家里没有聘佣人,加上没有母亲在身边,三嫂自小就要帮忙料理家务,造就了自立坚强的个性,磨炼出吃苦耐劳的意志。三嫂十多岁的时候,因战乱而举家逃难到香港,父亲转为靠卖鱼维持生计。后来三嫂认识了当厨师的丈夫,建立起自己的家庭。由于丈夫在家中排行第三,因而有了"三嫂"这个称呼。

1957年,三嫂的丈夫取得港大大学堂食堂的经营权,夫妻俩开始负责料理住宿生的一日三餐。三嫂先后担任助理厨师和宿舍服务员等职,为学生们做饭、扫地,关怀备至。

在港大,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学堂有"三宝"——充满神秘感的"四不像雕塑"、典雅古朴的"旋转铜楼梯",还有"三嫂"这个无价之宝。这"三宝"伴随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的成长。

每天辛勤工作,最初固然是为了养家糊口,但逐渐地,三嫂把慈母的角色带进了大学堂,努力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之余更为住宿生分忧解困。不少入住宿舍的大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庭在外面生活。他们在宿舍期间,见三嫂的时间比见父母的还要多,面对读书压力、家庭问题、感情烦恼,大家都喜欢找三嫂倾诉。

"天天干活,有时候聊聊天也挺开心的。"三嫂说,她很喜欢聆听人家倾诉心事,听学生谈谈家庭,说说女朋友;看见他们闷闷不乐,便主动上前询问。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珍惜眼前人”;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

三嫂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看待,除了充当辅导员,还会给他们煲汤、煎药、做甜品。遇上有学生病倒,三嫂会特意坐车到外面去抓药,回来后还要花上半天工夫煎药。当时住宿生早、午、晚三顿饭,加起来一共才4块钱,而三嫂给学生买一瓶药油便用上1块6、一剂中药则需要5块钱,还得自己负担车费,但三嫂从来没有向学生收钱。她说,“我觉得无所谓,总之帮得到就帮。”她说,“我当他们个个都是我的孩子,有什么头晕生病当然要好好照顾。”

三嫂不仅用心关爱学生,记性更是一流,直到退休10年后,她仍能记得绝大部分住宿生的名字,甚至他们的个性。对于三嫂这门绝技,1974年入读港大建筑系的李大华深表佩服。"她记性很好,哪个人在哪年毕业,读的是哪个学系,她都能说出来。"李大华说,由于工作忙,他在毕业后最初几年很少回学校,没想到多年后三嫂再见他仍能叫出他的名字。

三嫂说,她最怕自己患上老年痴呆症,有一天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60多岁的时候,她曾因心脏出问题而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为了减轻三嫂的工作负担,大学方面安排她由厨房转到宿舍接待柜台工作,负责接听电话和基本的清洁。1998年,三嫂正式退休,但她仍然经常返回U-Hall,为学生们制作甜品,也关心着他们的学业,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嫂就像我们的妈妈一样”,这是港大几十届学生共同的心声。曾有人问到三嫂与学生们保持友情的秘诀,她说:"拎出个心来对人。"

2009年9月22日,在香港大学的名誉大学院士衔颁授仪式上,表情略带紧张的三嫂,自行戴上代表院士身份的礼帽,从港大副校监李国宝手中接过证书,正式成为港大名誉院士。

港大自1955年起设立名誉大学院士衔,历来获得这项重要殊荣的,不是拥有崇高学术地位的学者,就是曾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显赫人物。而那一次,香港大学破天荒将终身名誉院士的殊荣颁给这位基层员工,使她成为港大第一位平民院士。这一天同她一起领奖的,是汇丰银行行政总裁、香港富豪李兆基长子、香港资深大律师郭庆伟。

三嫂领奖时,台下响起如雷掌声,多名来自大学堂的往届毕业生激动得站立鼓掌,更有人情不自禁地呼喊"三嫂"。典礼负责人甚至不得不让工作人员走过去,请这些政商两界的知名校友“不要太激动,保持安静”。

那场历来为纯英语的颁奖仪式也为她破例,用广东话宣读了《赞词》:袁苏妹女士在大学堂宿舍服务超过四十年,期间看著一代又一代的大学堂学生,亦即U-Hall仔的成长。就像他们在宿舍的母亲,不单细心照顾他们,亦栽培他们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材。三嫂无受过正式教育,但系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很独特的贡献,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影响U-Hall仔的生命。教识他们敬业乐业,事事尽力,无私,承担责任,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时任香港大学学生事务主任的周伟立,把对三嫂的敬意带进颁奖词:三嫂经常提醒我,学生要是有过失,要顺着他们所想,让他们自己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三嫂永远是大学堂之宝。亦是香港大学之宝。

三嫂本人也很惊讶:“一辈子没什么学历也没做什么贡献,难为那么多旧生还记得我,记得三嫂。我知道这个奖是发给对社会有很大贡献的人,现在发给我,真的很感动很开心。”

这份殊荣也让三嫂的子女们对母亲在工作上的付出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家中排行最小的女儿卫锦璧说,"我重新认识了我妈,原来她对历届毕业生有着这么多正面的影响!妈妈的以诚待人也成为我们兄弟姐妹成长的一大推动力。"

一个普通人,辛勤工作,不计回报,以大学堂为家,把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般看待,为他们送上最真挚贴心的关怀照顾,结果得到了最闪耀的冠冕,三嫂的故事实在牵动人心。

“三嫂”成为港大名誉院士是一面镜子。"三嫂"教给学生的,是生存的常识、生活的智慧,而这些正是那些即将步入社会的学子们迫切需要的。生活的小道理,总是因为琐碎而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平凡中的伟大,往往难以被发现,而一旦发现,平凡也就不再平凡。她做的不只是一份卑微的工作,而是一种生命绽放的方式。

在我们身边的学校,也有很多这样的“三嫂”。或许他们中的许多人很平凡,毫不起眼,可是于教育却是不可缺少的基石和砖瓦。他们的一辈子只坚持做好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极致。他们在平凡的岗位谱写不平凡的精彩,他们同样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作出许多贡献。

每一个在自己岗位上做出应有成就的普通人,都理应得到更多的尊重。

来源:中国教育报:《三嫂:从宿舍服务员到名誉院士》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