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如何读经典

    关于读经典,是当下中国人很在意的一件事,这不是普通的小事,这关乎文化的信仰与内在成长的需要。经典读本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经典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的凝聚力与隐性的遗传密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广博有天地的精神引导究天人之际的文化自觉,其精深有方以智、圆而神的文化修养落实到百姓日用。具有代表性的儒家文化以孝悌为起点,推已及人,齐家冶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儒家修养以仁爱为核心,伦理教化的传承为二千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百姓日用之道的觉悟,也以伦理道德为核心范畴。仁义礼智信的内在道德观结合汉代独尊儒术的文化统一观,使得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之说渐渐淡去轴心光彩,隐于仁爱光环之后,先秦儒家文化的源头也从活泼泼的宜于当下,经一代又一代侧重于道德规范的建构,烙上神圣的“琏瑚”之光,但这并不防碍文化的传承,先民的文化烙印正是在以仁爱为主导的传承下,使得中国人具有“大同天下”的文化情怀与温柔敦厚的良好修养,这是中国文化闪耀着温暖的人性关怀的渊源,也是值得后人传承与发展的优秀文化基因。身为中国人,受到良好的仁爱传统厚养,自立而立人,自觉而觉他,形成独特的儒家修养论中国文化“志于道”的最高追求,一以贯之于家国情怀中。

如何读经典,需要直面经典的精髓,第一个直面即是儒家的修养。以孔孟学说为代表,《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是立人之本。

第二个直面是先秦百家学说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道家,以老庄为代表。老子的《道德经》不可不读,伟大的老子把中国人的视野指向宇宙的视野,“道”是老子赋予中国文化最突出的贡献,“道”的不可言说恰恰是中国文化最有特色的学说,关于“道”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关于本体论的哲学范畴,经老子而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论,为中国文化注入了天地的高度。《老子》、《庄子》等道家经典不可不读。

第三个直面是以《周易》为代表的易家。易家有象数之说,有义理之说。能代表其哲学意味的以义理之说见长。“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有厚德载物。”成为代表中国精神的精典语录。

儒家言人、道家论天,易家言天地生生不息的精神,天、地、人三者相结合的“天人之说”,融会中国文化“志于道”的最高追求,因此觉悟天地的精神,自觉参赞天地的化育,是中国文化“天人之说”最核心的内涵,如何解读这一内涵,需先解读“学达性天”这四个字的意味。“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赐给岳麓书院等处的匾额,主要表彰这些书院对于培养人才的贡献。“学达性天”有着丰富的内涵,指通过下学而上达,由“孝悌”为起点的仁爱之本,经由内在道德的自觉提升,将文化的修养提升到通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自觉参赞天地的化育,文化的自觉经仁爱上达至宇宙的创化。综创家张岱年先生曾提出“知本达至”说,“本”指自然,“至”指境界,人自觉参赞天地的文化自觉是“知本达至”说的文化实践,也是当下学习优秀文化,解读经典,应用到百姓日用中的文化亲证。《论语》中孔子赞叹其弟子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我们游学于圣门,在无数先哲、圣贤、智者的经典传承里,颜回的学习精神实是我们当下学习的典范。张岱年先生曾说“人生意义由创造出,且在创造中。”创造与实践紧密相联,生即是创,学即是觉。读经典,学以致用;觉以明性。

《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诸子百家的文化精华是经典传承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创造与应用,也应纳入文化的传承之中,当我们的经典咏流传在科技与人文并茂的当下被热烈响应时,可否记起我们的优秀文化中还有医学、天文、冶炼......我们不仅有诗书礼仪,还有四大发明,优秀文化的传承当与时俱进。我们不仅要传承优秀的本民族文化,还要深刻解读优秀的世界文化当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升向太空时,一个古老的文化象征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它传递给我们的不只是回顾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创造的轴心光彩,还有当下文化再创造的使命。

读经典,当觉解中西会通的新文化背景,我们除了唤醒内在的道德律,我们还需举目仰望宇宙星空。

我们的定位:承道统,启新命,同修行。

                                                                            (中华文化大学学员  李静)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