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知天地之本体,达人生之至境

——中华文化大学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9年报告会

 

 2018年9月28日10点在中国科大学东校区第二教学楼302教室,举办了一场纪念孔子诞辰2569周年的小型报告会。“志于道”是中华文化的最高追求,报告会的主题围绕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祭奠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先哲,传承千年文脉,旨在通过交流与分享,觉悟中华文化先哲“道冠古今,德配天地”的心灵与境界,勉励更多的师生担当志于道的人生追求。报告人有校内一名博士生、二名研究生和中华文化大学三名骨干学员为代表,在报告会上做了发言。

主持人刘仲林教授首先介绍了孔子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与举行缅怀先哲活动的意义,详细分析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提出继新儒家、新道家之后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

 图1、刘仲林教授致辞

报告会上半场由方芳博士和郑斌同学、颜笑涵同学代表校内师生发言。他们结合自身的感悟和体会对孔子以及儒学分别介绍了自我的认识。方芳博士由切身体会中华文化指导百姓日用的实践,深刻觉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其内涵博大精深,分享学修中华文化的次弟及志于道的追求。郑斌同学从中华元典四书的精髓谈起,详细介绍了儒学的精神及富有诗意的人生境界伴随自己的成长。颜笑涵同学从中国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在教育学中的意义,并结合当下城乡教育差异,提出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因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教育也当因地施教。

 

图2 报告人发言

报告会下半场由中华文化大学三位骨干学员发言,首先由张俊生老师提出现今国学发展需要综合创新理论高度的指导,并为现场的同学详细介绍了以哲学家张岱年先生为代表的综合创新学派的传承与发展。黄旭霞老师以《论语》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三名话为个人报告重点,别出心裁地分析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结合时代特点做出阐述。李静在缅怀先贤的同时,分析了孔子在创新实践中的力量,首创“私学”、整理先秦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结合张岱年先生提出的“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创造性转化,其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需要新理论的建构,二是大众普及。”强调公众要唤醒内心的力量,要有生命的担当。

 

图3 报告会现场

在六位学员发言完毕之后,刘教授做了总结性的发言。刘教授指出六位学员分别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介绍了心得与体会,既有顶天的高度又有立地的实践,学修中华文化两者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然后通过分析《论语》开篇与结尾知本达至的前后呼应,纲提领挈,进一步指出中华文化的内涵与新命。“知天地之本体,达人生之至境。”这是每一个人在学修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中华文化大学网编辑组 报道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