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透视 >> 大学社论

开启新文化大立大建的新百年

——五四百年献词

中华文化大学网 社论

 

回顾五四文化运动百年,中西文化激烈辩论多、评论多,中西会通的新文化理论建设一直未能形成高潮。作为文化核心中国传统哲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长期被边缘化,照搬传统和反对传统成为社会流行观点。值此新文化发展跨入新百年之际,学界能否把重点聚焦到新文化理论建设上来,开启“大立大建”的文化建设新百年,形成百家争建的新风!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认为“性”的本源来自“天命”,或者说“天”赋予了人的本性。“天命”究竟是什么?《大学》引用古代名言指出: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冯友兰先生用“旧邦新命”作了概括。从当今的视角看,“新命”究竟是什么?是传统儒家的“泛伦理”观,还是有别于传统的现代“新命”观?

中国哲学对“新命”的探索,即宇宙观和人性论的发展,大致迈过了三道门槛:古代迈过的第一道门槛,以孔孟学说为例,是“仁爱之性”(并行道家自然之性等);近代迈过第二道门槛,以宋明理学为例,是“生生之性”(并行佛家空灵之性等)。20世纪以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向“新命”的第三道大门迈进开始了。以中西文化交汇为背景,20世纪上半叶,一些中国哲学家,如梁漱溟、熊十力、张岱年等,已经把“新命”转向了“创造之性”。

中国现代“新命”哲学的建设,肩负三重使命:一是承继并汲取传统仁爱说和近代生生说,以及其他传统精华;二是转化和发展新时代的创造新命说;三是普及社会大众,觉悟创造人生,激发全民族各行各业的创造活力。概括起来就是“承道统,启新命,同修行”,即继承“志于道”的传统,开启创造的新命,落实社会大众实践。

从现代创造学观点看,创造是赋予“新”而“和”的存在,即创造不仅追求新奇,而且追求和谐,这包括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与社会伦理的和谐、与人自身心灵的和谐,这三大和谐,是传统文化的强项。《易传》日新的精神和上述和谐的精神的互补,共同构成了中华现代创造观的底蕴。

人类的创造本性是在千万年进化中形成的,早已有之,但人类对创造本性的自觉,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对中华传统文化而言,这一过程显得格外缓慢、沉重而艰难。中国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首先要打破经学思想的禁锢,解放中华民族的创造本性,自觉投身创造实践。今日世界,是一个竞争世界,今日时代,是一个创新时代,专长守成的传统文化是无法站到世界和时代最前列的。中国哲学以创造为核心的“新命”的承启,或将助力揭开五四新文化发展第二个百年的新篇。让我们以张载的《芭蕉诗》共勉:

芭蕉心尽展新枝,心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新德,旋随新叶起新知。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