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创造过程哲学》:创学理论的建设与创新

刘英为(湖北文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人类在最近100年内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和创造的物质财富远远超过了以往时代的总和,当代社会已经几乎毫无疑义地共享了“创造”的价值。随着创造价值的确立,创造,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传统,成为各领域关注的热门话题。当今,以“成物”为目的的创造成为科技经济领域强势和主流话语,相比之下,以“成己”为追求的创造文化建设却明显滞后。这种滞后导致人们只关注发明而不谈创造,多功利主义, 而少文化精神,创造过程呈现出科技与人文割裂的状态,不能适应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现实需求。正是这种割裂状态,构成了《创造过程哲学》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裴晓敏教授撰写的《创造过程哲学》一书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厚重的理论著作,是一部从哲学的视角比较全面系统研究创造过程理论的学术专著。

以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为指导的“创学”理论的提出,为当代中国创造学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在创学的指引下,该如何开展对创造理论的深入研究?又如何使创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创造过程哲学》为我们指明一条思考的方向。

著作从创造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境界追求等方面全面考察创造过程,研究创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从哲学高度对创造的本质做出阐释。因此,《创造过程哲学》关于创造过程的理论研究过程也是对创造过程认识的深化过程, 通过创造认识的深化完全有必要并且有可能把创造研究引向深入,并能为创造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认识论、方法论指导。研究过程以“创造技法”为切入点,以“创造过程”为主线,以传统和现代贯通、中西方创造观融合、科技与人文会

通的“创学”思想为引领,综合分析国内外创造理论研究成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采用比较与融合的途径,从创学视角分析和定位创造过程。研究过程中尝试克服传统的从创造主体、创造思维过程和创造成果等视角对创造过程进行割离式的微观或中观的定义范式,从主客体关系的统一性出发,提出集创造技法、创造认识与规律、创造价值取向与境界追求于一体的整体的、系统的创造过程理论。

第一、从方法论角度,阐述了创造方法从前技法时代(没有方法的时代)—技法时代(创造技法的诞生与广泛传播)—后技法时代(TRIZ创造方法理论的盛行)——无法而法(创造技法的超越)的否定之否定的嬗变过程。著作在中西文化背景下,以TRIZ创造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无法而法的对比为切入点,提出了以“创造之道”为核心,实现创造方法由科学逻辑方法向无法而法的超越。

第二、从认识论角度,揭示了创造过程中的第一性与第二性问题。“以我观之”,分析了创造过程中的主体思维和认识;“以物观之”,揭示了创造过程中的客体进化规律和知识;融合“以我观之”、“以物观之”,上升到“以道观之”,对创造过程进行了认识论追问。从“物我合一”的角度,提出基于知识、面向人的创造过程理论与实践方法;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视角对TRIZ创造过程理论进行了解析,揭示了一种辩证式的创造观,促进了创造实践与哲学认识的统一。

第三,从价值论和境界观方面,反思并比较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造价值取向和创造境界观的异同,提出“道”与“IFR”融合的动的天人合一观;并且从学理与实践两种层面探讨了创新过程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三者的互动关系,使创造方法论、价值论、认识论由“碎片化”状态,走向系统与融合,以实现三者之间有效互动。

在研究方法上,著作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分析了创造方法的演变过程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运用纵横比较研究法探索了古今创造过程的方法论由“无法—有法(创造技法)—精密的方法(TRIZ方法)—无法而法”的嬗变历程;并以创造技法为切入点,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取西方文化背景下“创造技法”与东方文化背景下“无法而法”的差异性以及共轭之处,通过“同中观异”、“异中求同”的方法,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从认识论的角度,比较东方意象思维主导的创造意会过程与西方逻辑思维主导的创造分析过程的不同,以期实现二者的融合;从价值论的角度比较西方以“经济效益”为目的创造价值取向和东方以“天人和谐”为目的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并对比分析现代西方以“IFR”为追求的创新境界观和中国以“创造之道”为追求的创造境界观。

《创造过程哲学》从哲学高度把创造当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进行考察,不仅是对创造本质进行考察,而且可以延伸到创造过程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领域。对创造过程哲学的进行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实现了创造过程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三者之间有效互动,为创造创新实践提供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使得创造哲学理论的研究走出象牙塔,为创造实践服务。

创造过程哲学是一个极富挑战的新领域,由于我国学术界关于“创造过程”的哲学研究涉及甚少,但是不论是对创造理论本身的研究,还是对促进创造成果产生的创造方法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创造过程的哲学反思。《创造过程哲学》从反思创造方法理论的嬗变过程切入,比较TRIZ创造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无法而法为,从方法论层面上升并提出了中西创造方法的融合的创学理论;融合“以我观之”、“以物观之”,上升到“以道观之”,对创造过程的进行了认识论追问,并将创造提高到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层面,揭示了一种辩证式创造观;

从境界观的角度比较分析了TRIZ理论中的技术境界和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创造境界,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种境界观的天人共轭,提出了创学视野下的两种境界的贯通。并以“天人合一”为追求,从理论上分析创造方法论、价值论、认识论由“碎片化”状态走向系统、融合与三者之间有效互动的可能,提出创造价值论从形上的超越走向形下的创造实践过程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将中国文化关于创造的若干思想与与传统创造技法和TRIZ理论等融为一炉,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分析研究了创造过程的若干理论问题,得出了一些富有启示的创新认识,既为中西会通的创学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新的途径,又为中西会通的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点。该书提出的“成物·成己”会通的创造价值追求有利于促进创造理论深化和创造文化建设发展;基于创造实践层面的关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途径探索,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可资借鉴的模式、路径;使创造理论走出象牙塔为创造实践提供动力、规范和方向,克服科技与人文割裂的困境,为深化创造哲学的研究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