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研究探讨

浅谈医圣张仲景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张硕怡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他在医学理论与实践上都创造性地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从创造学视角来说,张仲景一生躬耕杏林,彰显医者仁心的创造心性;撰写传世巨著,展示继往开来的创造思维;记载有效方剂,集成百姓日用的创造技法;竭力转识成智,推崇博识尚术的创造境界。著作《伤寒杂病论》集中体现了医圣张仲景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综合创新能力,此乃中国医学史上的创新典范。

一、医者仁心的创造心性

张仲景勤于实践,以仁爱之心成就其仁爱之术。《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代表作,创造性地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该作品堪称中国医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古典医著,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张仲景历经数十年成就一部不朽之作,这绝非简单文字可以表述,其中必然蕴涵内在的逻辑:作品在浓缩医者仁心中释放了张仲景的创造心性。

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党锢之祸、军阀争霸、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百姓大批流离失所。那段时期,祸不单行,桓帝时三次大疫,灵帝时五次大疫,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张仲景曾目睹十室九空的病疫劫难,尤其家族成员大多患疫而死。瘟疫肆虐、政治腐败,张仲景的仁义之心一次次被残酷的现实唤醒,他毅然而然潜心研究伤寒杂病。仁义之心不断释放仁义之性,张仲景持续发力,油然而生生生之性,其著述与日俱增,只可惜《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和《口齿论》一卷等都早已散失。从张仲景仅存的《伤寒杂病论》和行医实践情况分析,其创造之性发挥极致:一是创造心性的内生,他集聚家庭思想,心系百姓疾苦,研读重要典籍,融入行医实践;二是创造心性的外展,他突破官场视野,不拘临床经验,梳理传统医典,著述推广医术。

二、继往开来的创造思维

张仲景在行医过程中融会贯通多元创造思维,他勤于继承医药传统,也善于开拓创新。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包括古今治病有效方药和民间验方。他对民间多种具体治法详加研究,创造多种剂型,确立辨证论治法则。按照当时的选官制度,张仲景承袭家门,被举孝廉,但他仍不忘践行医术,解除百姓病痛。他命衙役告示民众,初一十五两天不问政事,甘当“坐堂医生”。张仲景应用阴阳学说思想,汲取蛮荒年代野性思维,移植和整理了方证辨证诊治方法,在创造性地撰写《伤寒杂病论》过程中基本上保存了经方典籍《汤液经法》的方证原貌。张仲景也曾虚心为郎中沈槐医病,对症下药,留下笑方治心病的美谈。据说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也源自张仲景研制“祛寒娇耳汤”来御寒的食疗方子。从这些例子看来,张仲景确实日用而不知地会通了意象思维和概念思维。

三、百姓日用的创造技法

张仲景在广泛收集医方的基础上撰写《伤寒杂病论》,该著作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确立辨证论治原则,这是中医临床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灵魂所在;二是集成百姓日用的创造技法去积极记载有效方剂,推进方剂学发展。张仲景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创造技法。比如,他采用组合法,“博采众方”,深入研究古今治病的有效方药,甚至民间验方,发展方剂学;采用类比法,研制“祛寒娇耳汤”的食疗方子,医治那些冻烂耳朵的人,饺子也因此产生和流传;采用臻美法,巧妙实现从政行医两不误,开医学史之先河,成为“坐堂医生”,当上了“王神仙”;采用联想法,针对同为郎中的抑郁病患者沈槐,开出风马牛不相及的药方,留下了笑方治心病的经典临床案例。张仲景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使用过大量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创造技法,近乎达到“无法而法”的境界,遗憾的是他本人没有刻意总结过。

四、博识尚术的创造境界

张仲景最难能可贵的要数他竭力倡导转识成智,推崇博识尚术的创造境界。张仲景与人为善、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学习。他在《伤寒杂病论》的序文中引用孔子“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的语录,借此明确表态“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可见张仲景勤奋好学,矢志终身从医,追求博识尚术境界。张仲景从不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但他一直在努力转识成智。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和《阴阳大论》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医典理论,吸纳多元治疗方法,结合自身临床诊断经验,聚焦伤寒杂病治疗,撰写《伤寒杂病论》专著。今天看来,《伤寒杂病论》向后人传播的不只是医术,还有朴实无华的文风以及“考校以求验”的踏实严谨学术之风。确实,张仲景的著述风格彰显了信达雅的完美统一,少有浮辞空论,对后世中医著作和现代医学研究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结语

张仲景的创造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如既病防变方和“辨证论治”观点就涵盖诊断分析的由表及里和系统化思维。张仲景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他一直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推广饮食防病治病,积极倡导“扶正固本,摄生为先”以及“病宜早治,勿令生变”的“治未病”思想,这些在今天的大众生活中仍然有着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张仲景行医的技、艺、道三个层面拓展他的创造境界,这也启发了今天的医务工作者必须觉醒创造心性,应用创造思维和创造技法成物成己,成就医学之道。

参考文献:

[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刘仲林.中西会通创造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

[3]曹安来.从《伤寒杂病论》看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J].国医论坛,1989(03).

[4]戴天木.张仲景天人像应思想之临床运用[J].湖北中医杂志,1991(03).

[5]李赛美.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J].新中医,2000(01).

[6]郭中良,周峻伟,王和天.从《伤寒论》看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J.北京中医药,200810.

[7] 李锋.张仲景的学术创新[J].医学争鸣,2010(01).

本文作者:张硕怡(1997—),女,江苏沭阳人,徐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201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外科学、医学哲学。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